信息安全级别一览表是依据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制定的五级分类体系,用于评估信息系统受破坏后的危害程度并匹配相应保护措施,核心标准包括自主定级原则、分级监管机制和差异化技术规范。
-
五级分类标准
第一级(自主保护级)针对一般信息系统,损害限于个人或组织权益;第二级(指导保护级)涉及社会秩序轻微损害;第三级(监督保护级)扩展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损害;第四级(强制保护级)和第五级(专控保护级)分别对应“严重”和“特别严重”的国家安全威胁,需接受国家专门监管。 -
定级与保护逻辑
级别划分基于三要素: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受破坏后的危害范围(如公民权益、公共利益、国家安全)、所需保护强度。例如,第三级系统需通过国家监管部门的定期检查,而第五级系统由指定机构专项监督。 -
实施要求
运营单位需按级别选择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低级别可自主保护,高级别需配合强制检查。例如,第二级系统在监管部门指导下运行,第四级系统必须满足业务特殊需求并接受强制审查。
提示:企业或机构应结合系统实际作用准确定级,避免保护不足或过度投入,同时关注动态监管要求以确保合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