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2.0校本应用考核方案的核心在于通过实践导向的评估体系,推动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其亮点包括:以微能力点为抓手、注重真实教学场景应用、分层分类考核机制,以及强调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
-
聚焦微能力点与真实场景
考核方案围绕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四大维度,设计30项微能力点,教师需结合自身教学需求选择至少2个维度进行实践。例如,通过智能工具分析学生作业数据(学情分析),或设计互动课件提升课堂参与度(教学设计),确保技术应用直击教学痛点。 -
分层分类的个性化考核
尊重教师能力差异,学校可依据信息化基础制定差异化考核标准。例如,新手教师侧重基础工具操作(如PPT优化),骨干教师则探索智慧课堂创新(如AI辅助个性化学习),避免“一刀切”评价。考核形式灵活,包括公开课展示、课例评选或实践报告,突出过程性成长。 -
成果转化与生态构建
鼓励教师将考核成果转化为校本资源,如共享教学案例、开发校本课程。学校需建立“骨干引领—教研组研磨—区域推广”的协作机制,例如通过校级大赛选拔优秀案例,联动区域专家优化后纳入资源库,形成可持续的数字化教学生态。
提示: 教师可优先选择与学科特色匹配的微能力点(如理科教师侧重实验模拟技术),同时关注市级平台发布的标杆案例,动态调整实践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