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北诈骗集团主要针对中国人而非日本人,核心原因包括语言文化差异、地理距离、目标群体特征及国际执法风险。以下是具体分析:
-
语言与文化障碍
缅北诈骗团伙成员多为中国人或华裔,汉语是主要沟通工具,对日本社会文化、消费心理缺乏深入了解。诈骗话术依赖中文语境(如冒充公检法、虚假投资平台),难以适配日语体系。日本民众对陌生电话和网络诈骗的警惕性较高,文化差异导致诈骗成功率低。 -
目标群体价值差异
中国庞大的网民基数和高网络普及率提供了海量潜在目标,且部分人存在“暴富”心理,易受高薪诱惑。相比之下,日本金融监管严格,个人信息保护完善,诈骗团伙难以获取精准数据实施定向诈骗。例如,中国借贷平台泛滥便于诱导受害者借款,而日本信贷审核更严谨。 -
国际执法风险
日本与欧美国家司法协作紧密,跨国案件响应迅速。若日本公民受害,可能触发国际刑警介入或外交施压,诈骗集团面临更高覆灭风险。缅北武装势力为规避国际冲突,倾向选择执法合作难度较低的中国目标。 -
操作成本与收益失衡
针对日本人需培养日语团队、搭建本地化诈骗场景,成本远高于中文诈骗。据部分案例显示,诈骗欧美或日本人的团伙因投入产出比过低,最终转向中国市场。
提示:跨国诈骗手段不断演变,近年已出现拐骗日籍人员参与诈骗的案例。无论身处何地,对“高薪工作”“陌生转账”等需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