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市划归安徽省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历史行政区划调整、洪泽湖治理需求以及“犬牙交错”的行政划分传统。尽管其地理位置被江苏三面包围,但自1914年正式归属安徽后,因两省共管洪泽湖的治理矛盾,1955年安徽将盱眙、泗洪划给江苏,而天长因不涉及湖区管理未被调整,最终形成现今的独特版图。
-
历史沿革奠定归属基础
天长自唐代设县(742年)后长期属扬州,北宋起隶属淮南东路,明清时期随江南省拆分划入安徽。1914年民国政府明确将其归入安徽省淮泗道,此后再未变更行政归属。清朝拆分江南省时,刻意采用“南北分界、东西交错”的划分原则,天长因此被纳入安徽版图,形成与江苏地理相邻但行政分离的格局。 -
洪泽湖治理引发边界调整
新中国成立初期,洪泽湖由苏皖共管,但因治理矛盾,1955年中央将安徽的盱眙、泗洪划归江苏,作为交换,江苏的砀山、萧县划入安徽。天长因远离湖区且对治理无直接影响,未被纳入调整范围,导致其成为安徽嵌入江苏的“飞地”。 -
经济与文化纽带未改变行政归属
尽管天长方言接近扬州话,经济上受南京都市圈辐射,但行政区划的稳定性优先于地理便利性。长三角一体化政策下,天长作为安徽对接江苏的“东大门”,反而获得跨省合作优势,例如交通基建共享和产业转移承接。
总结来看,天长的行政区划是历史决策与治理需求的综合结果。当前区域协同发展背景下,其独特位置反而成为皖苏合作的桥梁,未来两省协同政策或进一步弱化行政边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