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的名字来源于其地理位置和办学宗旨。“北京”指代学校所在地中国首都,“大学”体现其综合性高等学府定位。该校前身为1898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历经多次更名与合并后,于1912年定名“北京大学”。
-
京师大学堂时期(1898-1912)
创办于清末维新变法时期,最初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方针,设仕学馆、师范馆等,兼具教育行政机构职能。1902年并入同文馆,学科扩展至外语、科学等领域。 -
民国初年更名(1912-1927)
辛亥革命后改称“北京大学”,严复为首任校长。1917年蔡元培推行改革,确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奠定现代大学基础。 -
西南联大与院系调整(1937-1952)
抗战时期与清华、南开合组西南联合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北大迁入燕京大学原址(燕园),保留文理学科,成为以基础学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 -
当代发展(改革开放至今)
1978年后恢复研究生教育,增设新兴学科。2000年合并北京医科大学,形成多学科协同发展格局,现为“双一流”建设高校,QS排名稳居亚洲前列。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标志性学府,北京大学的名字承载了从近代救亡图存到现代学术创新的历史脉络,其发展轨迹亦是国家教育与文化进步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