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保护第一志愿对考生和院校而言弊大于利,既损害考生公平性又降低院校信誉,长期将导致优质生源流失。 其核心问题在于:初试压分、复试歧视性筛选、与调剂生混排等操作,本质上破坏了考研招生的公平竞争环境。
-
对考生的直接伤害
不保护第一志愿的院校常通过专业课压分(如文科主观题打2分)、复试刻意刷人(合格考生50人刷掉20人)等手段腾出名额,导致考生一年努力白费。更严重的是,这类院校往往要求一志愿与高分调剂生同场竞争,使普通考生沦为“陪跑”。 -
院校声誉的恶性循环
初试压分等行为易引发舆论质疑(如宁夏大学文学专业事件),导致次年考生避雷。试图通过“捡漏”名校调剂生的策略实则适得其反——真正优秀的考生因风险过高而放弃报考,最终院校只能接收二流调剂生源,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效应。 -
政策与现实的冲突
尽管教育部明确要求“生源充足时不开展调剂”,部分院校仍钻“宁缺毋滥”原则的空子,以复试不合格为由淘汰一志愿考生。这种短视行为违背政策初衷,加剧考研生态的不透明性。 -
例外情况的辩证看待
极少数专业因特殊需求(如交叉学科)可能优先调剂生,但需公开透明规则。若院校明确公示“不保护一志愿”并给出合理理由(如培养方向调整),则属于例外,但当前多数案例仍属暗箱操作。
提示考生: 择校前需查阅历年录取名单(观察调剂生比例)、复试规则(是否分批次录取)及网络评价(压分投诉),优先选择保护一志愿的院校以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