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数学命题的核心人物是教育部考试院研究员任子朝,他主导了新高考数学改革方向,强调“低起点、高落差”的难度设计,并创新引入结构不良题等新题型。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曹海涛也参与命题,其出题风格以强化思维考查著称,而传闻中的“数学帝”葛军和北大韦东奕并未直接参与本年度命题。
-
命题理念与改革方向
任子朝作为命题组核心成员,明确提出新高考数学的三大命题原则:基础题难度降低至文科卷水平,但压轴题对标竞赛难度;题型上增加15%以上的结构不良题(如条件缺失/冗余设计),并采用动态难度算法防止机械刷题收益。2024年新课标卷的实测数据显示,导数压轴题得分率仅2.1%,凸显选拔性。 -
关键人物与风格差异
曹海涛教授负责部分难题设计,其命题特点在于“知识网络交汇点”的考查,例如将函数与几何模块结合(占卷面62%分值)。他公开表示2024年是最后一次参与命题,未来或由更年轻的专家接棒。而葛军虽被考生调侃,但官方证实其未参与本年命题。 -
对考生的实际影响
新命题模式要求考生重构学习方法:每日需练习5道条件残缺题以培养补全能力,错题分析需聚焦“思维断点”而非知识点归类。倒序做题、限时抗干扰训练等成为适应试卷梯度的必备技巧。
2025年高考数学将进一步试点差异化卷种,建议考生关注命题组公开论文中的风向标,提前调整备考策略。数学核心素养与创新思维成为未来十年考查重心,单纯题海战术已难以应对改革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