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挑战第一次》教案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情境化教学引导学生克服畏惧心理,培养勇于尝试的品质,同时强调理性辨析挑战行为的边界,实现“经验-反思-实践”的成长闭环。
-
以生活经验为起点,激发情感共鸣
通过《小马过河》等经典故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忆个人“第一次挑战”的真实经历(如第一次骑自行车、独自购物),分享成功或失败的情感体验。这种基于学生生活的案例能快速建立课堂代入感,强化“勇敢尝试本身就是成长”的价值观,而非仅关注结果。 -
分类辨析挑战行为,培养风险意识
设计“红绿灯挑战卡”活动:学生列出想尝试的新事物(如学轮滑、独自游泳),通过小组讨论将其分为三类——大胆试(课堂发言)、不能试(危险行为)、需帮助试(需成人指导)。结合具体案例(如“怕跳绳时裤子掉下来”),引导学生分析风险并制定解决方案,体现法治教育中的安全规则意识。 -
小组协作实践,强化社会性学习
组织“蒙眼贴鼻子”“跳长绳”等团队挑战任务,要求制定计划并互相鼓励。通过同伴示范与支持,内向学生也能逐步建立信心,同时理解“集体智慧能降低挑战难度”,呼应道德教育中的合作精神。 -
持续跟踪与家校协同
设立“勇气加油站”墙报记录课后挑战进展(如“一周内学会系鞋带”),鼓励家长参与反馈。这种长周期行为养成设计能巩固课堂成果,避免教学停留在单次活动层面。
提示:教师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例如对肢体障碍学生调整挑战内容,确保教育公平性;同时通过“进步阶梯”等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失败是成长的必经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