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籍辅号是学生在校期间的重要标识,由学校根据统一规则编列,包含学段、入学年度、地区代码等信息,需确保连续且唯一。 以下是具体填写规则和注意事项:
-
小学学籍辅号:共13位,首位为学段代码(小学为1),第2-3位为入学年度后两位(如25表示2025年),第4-5位为县(市、区)代码,第6-7位为乡镇代码,第8-9位为学校代码,最后4位为学生顺序号。例如:
1250102030001
表示2025年某县某乡镇某小学的第1名学生。 -
初高中学籍辅号:共11位,首位为学段代码(初中为2,高中为3),第2-3位为入学年度后两位,第4-5位为县(市、区)代码,第6-7位为学校代码,最后4位为学生顺序号。例如:
2250102001
表示2025年某县某初中的第1名学生。 -
填写要求:
- 连续性:学籍辅号必须连续编列,不得出现断码或重复。
- 唯一性:同一学段内学籍辅号终身不变,转学生需由新学校重新编列。
- 规范性:学校需严格按照地区代码和规则填写,避免因格式错误影响学籍管理。
-
特殊情况处理:
- 跨省转入:首次从外省转入的学生需由接收学校重新编列学籍辅号。
- 学籍异动:休学、复学等变动需在学籍档案中更新辅号信息,确保“籍随人走”。
总结:学籍辅号是学籍管理的核心要素,家长和学生无需自行填写,但需核对学校提供的信息是否准确。如有疑问,可联系学校学籍管理员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