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妇女一般指15岁及以上的成年女性,这个年龄界限主要基于古代礼制中的及笄礼(女子成年礼)。关键年龄节点包括:15岁(及笄)、20岁(适婚高峰期)、30岁(中年分界)。以下是具体分析:
-
及笄礼定成年
女子满15岁行及笄礼,标志成年并可婚配。《礼记》明确“女子十有五年而笄”,此后需束发佩戴发簪,社会身份从“童女”转为“妇”。 -
婚龄与称谓变化
- 15-20岁:称“少女”或“待年”(待嫁),汉代以“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为官方婚配标准。
- 20岁后:多称“妇人”,《周礼》记载“女二十而嫁”,实际民间早婚现象普遍。
- 30岁:被视为“中年”起点,《论语》有“三十而立”,女性此时多已完成生育职责。
-
特殊群体的年龄界定
- 宫女:入宫年龄通常13-16岁,如唐代规定“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
- 寡妇:守寡妇女无论实际年龄,均被归入“妇人”范畴,宋代《名公书判》将“十八岁寡妇”与“五十岁老妇”同列。
提示:古代女性年龄划分受礼法约束,实际生活中因阶层、地域差异存在灵活性,但15岁始终是成年核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