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序号编号顺序遵循层级清晰、逻辑连贯的原则,通常按“一、→(一)→1.→(1)→①”的层级递进,适用于公文、论文、列表等场景。
-
中文数字编号
最高层级用“一、二、三”等中文数字,后接顿号,如“一、引言”。适用于大标题或章节划分,视觉上突出整体结构。 -
带括号的中文编号
次级标题用“(一)(二)(三)”,括号内为中文数字,无标点。例如“(一)研究背景”,多用于细分章节或长段落的分项说明。 -
阿拉伯数字加点
第三级用“1. 2. 3.”等阿拉伯数字加英文句点,如“1. 实验方法”。适合条目化内容,如步骤、清单或短句罗列。 -
带括号的阿拉伯数字
更小层级用“(1)(2)(3)”,常见于嵌套列表或补充说明。例如“(1)数据采集”可嵌入“1. 实验方法”下。 -
圆圈数字或字母编号
特殊场景使用“① ② ③”或“A. B. C.”,多用于图表标注、脚注或简短条目。例如“①样本量”用于图表注释。
合理使用序号能提升文本可读性,建议根据内容复杂度选择层级,避免过度嵌套或混用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