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志愿分数线往往高于首次录取,核心原因在于考生“扎堆报考”心理、缺额计划锐减导致的供需失衡,以及高分滑档考生的集中涌入。
-
考生心理与竞争加剧
落选考生普遍存在“抓住最后一根稻草”的心态,尤其担心滑档至下一批次,导致原本冷门的院校或专业在征集阶段成为热门选择。平行志愿的分数优先原则进一步推高竞争门槛,形成“水涨船高”效应。 -
计划稀缺性与选择局限
征集志愿的院校缺额计划通常远少于首次录取,考生选择范围大幅缩窄。例如,某二本院校首次招生1000人,征集时仅剩50个名额,集中填报必然拉高分数线,甚至出现“民办院校分数超公办”的现象。 -
高分考生回流推波助澜
首次录取中因冲刺名校失败或专业不服从调剂而滑档的高分考生,会集中参与征集志愿。这些考生本身分数优势明显,直接抬升投档基准线,部分院校的征集线甚至比首次录取高30分以上。 -
录取规则强化分数壁垒
征集志愿同样遵循“位次优先”的平行志愿规则,系统自动从高分到低分投档。若剩余计划多为热门专业,院校可能主动提高调档比例,进一步筛选高分生源。
提示: 考生需理性评估自身分数,避免盲目冲高;同时关注征集计划数与批次线动态,优先选择保底选项以降低落榜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