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我国考研人数最多的一年,达到474万人的历史峰值,此后连续两年出现下降趋势。这一数据反映出社会对学历需求的阶段性变化,也标志着“考研热”从持续升温转向理性回调。
从历年数据看,考研人数增长可分为三个阶段:
- 低速增长期(2005-2016年):年均维持在120万至177万人,增长平缓;
- 爆发增长期(2017-2023年):人数从201万飙升至474万,6年间增幅达136%,2021-2023年连续突破400万大关;
- 回调下降期(2024-2025年):2024年降至438万,2025年进一步跌至388万,两年内减少86万人。
促成2023年峰值的核心因素包括:
- 就业压力传导:疫情后经济下行导致本科就业难度加大,考研成为“避风港”;
- 学历竞争内卷:企业对高学历门槛的盲目追捧,催生“不考研即淘汰”的焦虑;
- 政策红利刺激:研究生扩招政策持续,2023年招生规模达130.17万人,创历史新高。
当前拐点出现的深层原因则涉及:
- 性价比失衡:硕士起薪仅比本科高18%,但时间成本多2-3年;
- 替代路径分流:2025年国考报名341.6万人,出国读研人数回升;
- 经济成本压力:专硕学费普涨,部分院校取消宿舍供给。
对于考生而言,需警惕“唯学历论”陷阱:考研并非人生必选项,职业规划应结合行业实际需求、个人兴趣与经济承受力综合考量。未来,“按需读研”将逐渐取代盲目跟风,成为更主流的深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