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无效的五种情形包括:主体不适格、虚假意思表示、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违背公序良俗以及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 这些情形直接导致合同自始无效,无法产生法律约束力,当事人需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
主体不适格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如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或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签订的合同无效。例如,儿童签署的高额买卖合同依法无效。 -
虚假意思表示
双方以虚假意思表示订立的合同无效,如“阴阳合同”中用于避税的虚假合同条款。但隐藏的真实交易可能依据实际内容判定效力。 -
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
合同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时无效。例如,未取得采矿许可证签订的矿产开采合同因违法而无效。 -
违背公序良俗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道德秩序的合同无效,如赌博债务、代持违法股权等。此类行为因破坏公共秩序不受法律保护。 -
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
双方合谋损害第三方权益的合同无效。例如,股东伪造签名转让股权给关联方,侵害其他股东权益的行为无效。
签订合同时务必规避上述情形,确保内容合法、真实且符合社会公共利益,以避免无效风险和法律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