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预期成果是课题申报的核心部分,需明确、量化且符合研究逻辑,关键在于提炼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避免空泛或过度承诺。
-
定义清晰的目标
预期成果需区分理论性(如新模型、论文)与实践性(如专利、技术转化),用具体数据描述(如“发表3篇SCI论文”或“效率提升20%”)。理论成果应填补领域空白,实践成果需解决实际问题。 -
分阶段规划
按时间轴列出中期与最终成果:中期体现进展(如实验数据、初步模型),最终聚焦目标达成(如完整理论体系、产品原型)。例如,中期完成数据库构建,最终实现技术商业化。 -
量化与可验证性
避免模糊表述,采用SMART原则(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性、时限)。例如,“建立含5000条样本的数据库”比“收集大量数据”更具说服力。 -
匹配研究资源
根据团队能力与条件设定成果,留有余地。若核心期刊发表风险高,可写“高质量论文”而非限定“南大核心”;专著出版可注明“国内外出版社”以增加灵活性。 -
突出社会价值
补充成果的社会效益,如政策建议、教育资源库等。例如,“研究成果将优化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能增强评审对应用潜力的认可。
提示: 预期成果需与研究目标严格对齐,定期复盘调整,确保课题结项时能兑现承诺。避免堆砌数量,优先展示质量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