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基石,其核心在于对中华文明历史成就的认同、对当代文化创造力的信念,以及在全球化语境中构建独立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这种自信源于五千多年文明积淀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结合的深层逻辑,为民族复兴提供持久动力。
民族复兴的历史根基与文化基因构成文化自信底气。五千多年文明史塑造了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的突出特性,从甲骨文传承到四大发明诞生,从丝绸之路开放包容到儒家智慧影响东亚,这些历史成就构成文化自信的客观基础。中国***带领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跨越,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培育出载人航天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新时代文化成果,使文化自信获得坚实现实支撑。“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辩证态度,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全盘否定传统,又警惕文化保守主义的固步自封,强调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推动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双向赋能。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的“两个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融合,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种理论与实践创新推动中国走出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路径,数字经济规模全球第二、新能源技术领跑世界的发展成就,印证文化自信转化为生产力。新时代文化建设聚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数字文化、创意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使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盈。
全球竞争格局中构建文化主体性与传播力。面对西方话语霸权,必须确立文化主体性意识,建立自主知识体系,而非被动接受西方中心主义的解释框架。《黑神话:悟空》的全球爆火证明传统文化IP的现代重构价值,故宫文创成功转型说明传统文化可转化为时尚消费品。这种文化输出已超越简单的内容搬运,发展为价值理念的重塑——将和谐共生、命运共同体等哲学理念嵌入影视、游戏等载体,在数字时代实现文化软实力升级。文明互鉴原则指导下的对外交流,既输出文化产品,更传播治理理念与发展模式,助力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中国方案获得更高认同。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技术革命重塑文化生产形态,意识形态斗争更趋复杂尖锐。在这样的历史节点,文化建设既要守护文明根脉,又要把握数字化、智能化机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借助元宇宙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面向世界,需培育融通中外的表达方式,善用多语种传播矩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国际传播易接受的话语体系,最终实现文化自信从民族意识到世界意识的升华。文化自信建设永无止境,唯有持续深耕文明沃土,保持守正创新活力,方能在民族复兴征程中铸就持久精神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