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个月在地支中的叫法为:正月寅、二月卯、三月辰、四月巳、五月午、六月未、七月申、八月酉、九月戌、十月亥、十一月子、十二月丑。这一体系源于古代天文学中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十二月建”),将地支与节气结合,形成固定的阴阳历法规则,并广泛应用于命理、农事等领域。
-
地支与月份的对应关系
农历正月从寅开始,对应立春节气,象征万物复苏;二月卯对应惊蛰,依此类推至十二月丑月(小寒至立春)。这种划分以节气为基准,如“寅月”包含立春和雨水,而非简单的阴历月初。 -
阴阳与五行属性
地支分阴阳:寅、辰、午、申、戌、子为阳支;卯、巳、未、酉、亥、丑为阴支。五行上,寅卯属木,巳午属火,申酉属金,亥子属水,辰戌丑未属土,体现季节特性(如巳午为夏季火旺)。 -
实际应用与文化内涵
- 纪年纪月:干支历以地支固定纪月,如“甲寅年丙寅月”表示某年正月。
- 命理学:地支月份与生辰八字结合,推算个人运势,如“子月生人水性聪慧”。
- 农事指导:如“芒种五月午”,提示夏季耕种时机。
-
特殊名称与扩展
地支月另有古称,如寅月称“摄提格”,子月称“困敦”,但简化后的单字(寅、卯等)更常用。
掌握地支月份,不仅能理解传统历法的逻辑,还能深入解读节气变化与自然规律的联系。建议结合二十四节气歌谣记忆,如“正月立春雨水寅,二月惊蛰春分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