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农历的每个月份都有其独特的别称,这些别称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诗意。以下是1月至12月的古语叫法及其简要含义:
一月:孟春、柳月、端月、陬月、太簇、新春
孟春,意为春季的开端;端月,因避秦始皇的名讳“政”,改“正”为“端”;新春,则象征新的一年的开始。
二月:花朝、仲春、如月
花朝,源于花朝节,是百花盛开的时节;仲春,意为春季的第二个月。
三月:姑洗、桃月、季春
姑洗,取自古乐十二律之一,意指万物去故就新;桃月,因桃花盛开而得名。
四月:梅月、槐月、清和月
梅月,因梅子黄熟而得名;槐月,因槐树开花而得名;清和月,形容天气清明和煦。
五月:仲夏、蒲月、皋月
仲夏,意为夏季的第二个月;蒲月,因蒲草生长旺盛而得名;皋月,意为插秧之月。
六月:荷月、伏月、季暑
荷月,因荷花盛开而得名;伏月,指三伏天;季暑,意为暑热的季节。
七月:兰月、巧月、瓜月
兰月,因兰花盛开而得名;巧月,源于七夕节;瓜月,因瓜果成熟而得名。
八月:桂月、仲秋、壮月
桂月,因桂花飘香而得名;仲秋,意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壮月,形容月圆人团圆。
九月:深秋、菊月、季秋
深秋,形容秋意深浓;菊月,因菊花盛开而得名;季秋,意为秋季的第三个月。
十月:孟冬、良月、小阳春
孟冬,意为冬季的开端;良月,取其美好之意;小阳春,因十月天气温暖如春而得名。
十一月:冬月、畅月、葭月
冬月,因进入冬季而得名;畅月,取其畅达之意;葭月,因芦苇初生而得名。
十二月:腊月、嘉平月、季冬
腊月,因年终祭祀而得名;嘉平月,取其吉祥之意;季冬,意为冬季的第三个月。
这些古语叫法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于季节变化的观察,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审美情趣,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