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对照表是中国古代历法的核心组成部分,以固定顺序两两相配形成60种组合(称为“甲子循环”),用于纪年、纪月、纪日等。 关键亮点包括:天干(甲至癸)代表五行与阴阳属性,地支(子至亥)对应生肖与时辰,两者结合可推算传统历法、命理分析,甚至现代农历日期。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规则组合。例如,甲子为第一组,乙丑为第二组,直至癸亥为第六十组,循环往复。这种配对不仅用于记录时间,还融入五行理论(如甲乙属木、子亥属水)和生肖文化(子鼠、丑牛等),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体系。
天干地支的对照关系可通过表格快速查询,例如甲子年对应1984年、2044年,丙寅月代表农历正月等。现代应用中,它仍用于春节日期计算、传统节日安排,以及风水命理分析。例如,2025年5月14日对应的干支为乙巳年辛巳月戊午日,可通过固定公式或工具推算。
掌握这一对照表,既能理解古籍中的时间记载,也能体验中华文化的延续性。若需具体日期转换,可借助在线干支计算器或查阅万年历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