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中国现存活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及艾滋病(AIDS)患者总数达135.5万例,其中性传播占比超98%,西南地区疫情最为严峻。四川省以17.47万例居全国首位,广西、重庆、云南、贵州紧随其后,均超10万例。
1. 地域分布特点
- 西南高发:四川(17.47万)、广西(12.32万)、云南(11.52万)等省份因性传播主导、边境贸易及多民族聚居等因素,防控压力显著。
- 经济发达地区:广东(8.84万)、北京(3.91万)等流动人口密集,男男性行为传播占比超70%。
- 历史遗留问题:河南(7.39万)等曾因“卖血感染”遗留病例,现性传播比例升至99%以上。
2. 传播途径与人群特征
- 性传播绝对主导:异性传播占73.4%,同性传播占25.2%,注射吸毒和母婴传播不足1%。
- 男性风险突出:新增病例中男女比例达3.2:1,男男性行为者、多***群体为防控重点。
- 青少年与老年双增:15岁以下感染者214例,老年病例(如浙江50岁以上年增2.4%)因性健康意识薄弱增长显著。
3. 数据统计与潜在挑战
- 统计机制:依赖医疗机构检测、自愿咨询和重点人群筛查,但农村、流动人口及隐蔽人群可能存在漏报。
- 社会负担:终身治疗成本高,偏远地区药物可及性不足;劳动力损失与家庭破裂问题突出。
4. 未来防控方向
- 精准干预:加强青少年性教育、推广老年群体安全套使用,扩大高危人群免费筛查。
- 技术赋能:利用大数据追踪传播链,推广自检试剂覆盖隐蔽人群。
- 反歧视与社会支持:立法保障感染者权益,建立社区关怀网络减轻社会排斥。
艾滋病防控需全社会协同,从科学防治到消除偏见缺一不可。公众应主动了解传播途径,避免高危行为,同时以包容态度支持感染者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