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得名源于唐代“神鸡鸣瑞”的祥瑞典故,关键历史事件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将古称“陈仓”改为“宝鸡”,寓意“国之宝,鸡鸣吉祥”。这一改名既融合了秦文化中的“陈宝传说”,又寄托了平定安史之乱的军事胜利与国运昌隆的愿景。
-
唐代改名背景
安史之乱期间,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急需凝聚士气。相传陈仓山(今鸡峰山)突现神鸡啼鸣,声传十里,随后唐军连战告捷。肃宗视神鸡为“国宝”,鸡鸣为吉兆,遂改陈仓为宝鸡,沿用至今。这一名称承载了战争转折期的历史记忆与帝王对祥瑞的推崇。 -
秦文化渊源
宝鸡古称陈仓,得名于春秋时期的陈仓山。秦文公时代(前747年)流传“陈宝传说”:猎人捕获怪兽“獍”,其指引捕获“龙凤胎”陈宝可称王称霸,后化为神鸡栖于陈仓山。秦人建祠祭祀,形成“鸡峰山”信仰,为唐代改名埋下文化伏笔。 -
地理与象征意义
鸡峰山作为宝鸡地标,自古被视为“凤凰化身”。唐代将“鸡”与“凤凰”祥瑞关联,赋予其“文武勇仁信”五德。改名既突显地理特征,又借鸡的吉祥寓意强化政权合法性,呼应凤翔(邻近宝鸡)的“凤凰筑城”传说。 -
历史延续性
宝鸡建城史可追溯至秦文公四年(前762年)的“汧渭之会”,唐至德二年定名后未再更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千年地名为文化遗产,“宝鸡”一词融合战争史诗、神话信仰与帝王意志,成为城市独特文化符号。
如今,宝鸡之名已沿用1260余年,既是周秦文明发祥地的见证,也浓缩了中国人对“吉祥安定”的永恒追求。若想感受这份历史厚重,不妨登临鸡峰山,触摸石鸡遗迹,聆听千年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