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权威史料及综合分析,诸葛亮一生看错的三个人主要包括以下三人:
一、马谡(街亭失守罪魁祸首)
-
核心问题 :军事才能与性格缺陷并存。马谡虽擅长军事理论,但缺乏实战经验,且性格刚愎自用,导致街亭失守,直接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
-
后果 :被斩杀后,诸葛亮自责“授任无方”,成为其一生知人失误的典型代表。
二、杨仪(争权误杀忠将)
-
核心问题 :器量狭隘、心胸狭窄。杨仪因与魏延争权,借机诛杀魏延,导致蜀汉内部矛盾激化。
-
后果 :其专权行为严重削弱了蜀汉的军事实力,成为诸葛亮后期政治失误的重要因素。
三、魏延(被冤杀的猛将)
-
核心问题 :忠诚与性格矛盾。魏延屡次违抗诸葛亮命令(如拒绝断后),被诸葛亮视为“脑后有反骨”,最终被杨仪诛杀。
-
后果 :蜀汉失去了一位顶尖将领,进一步加速了政权衰落。
补充说明
-
姜维、诸葛瞻、董厥 :部分资料提到诸葛亮对姜维的“有勇无谋”、诸葛瞻的“犹豫不决”、董厥的“格局狭小”有所误判,但权威史料中未明确将其列为“看错”的核心人物。
-
胡济、董厥 :少数低权威性资料提及胡济(主簿)和董厥(谋士)的失职,但缺乏高权威性佐证。
马谡、杨仪、魏延是诸葛亮最为典型的误判对象,其决策失误直接影响了蜀汉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