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阵图》是杜甫咏怀诸葛亮的五言绝句,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高度概括其军事才能与历史贡献,同时借“遗恨失吞吴”暗喻对时局的忧思。诗中融合军事智慧、家国情怀与个人感慨,语言凝练,结构严谨,是杜甫咏史怀古诗的典范之作。
-
创作背景与主题
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避乱夔州时,目睹诸葛亮八阵图遗迹而作。前两句赞颂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创制八阵图的功绩;后两句借石阵“江流石不转”的意象,暗讽刘备伐吴失策的遗恨,隐含对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命运的忧虑。 -
艺术特色与手法
- 语言凝练:四句诗浓缩三国历史,用“盖”“成”“转”“恨”等字精准传递褒贬。
- 意象象征:以“石不转”比喻诸葛亮忠贞不渝,同时暗指历史教训的永恒性。
- 结构巧妙:首尾呼应,前两句铺陈功业,后两句转折抒情,形成强烈反差。
-
文化内涵与影响
诗中八卦阵法的军事智慧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后世常引用此诗评价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并衍生出“八阵图”作为谋略代名词的文化符号。
提示:理解此诗需结合杜甫的乱世经历与儒家情怀,其咏史并非单纯怀古,而是借古讽今,寄托对和平统一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