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理莫迪没有孩子的原因可归结为两点:一是他18岁时立下禁欲誓言,将一生奉献给国家;二是其政治抱负与印度教修行理念的结合,使他主动放弃家庭生活。 这段鲜为人知的婚姻仅维持三个月,妻子贾苏达本独守空房60年,而莫迪则成为全球罕见“无子嗣”的领导人之一。
莫迪13岁由父母包办婚姻,18岁正式完婚,却在婚礼当晚告知妻子自己将终身禁欲。三个月后离家投身政治,此后再未与妻子共同生活。这种极端选择源于他8岁加入的印度教组织“国民志愿服务团”的修行要求,成员需恪守禁欲与苦行。对低种姓出身的莫迪而言,这是突破阶层枷锁的唯一途径。
政治生涯的考量同样关键。莫迪隐瞒婚姻长达45年,直到2014年竞选总理时才被迫公开。在印度教保守势力中,独身形象更易获得信任,而承认婚姻可能引发对其“修行纯度”的质疑。其竞选口号“我贪污给谁?”巧妙利用无子嗣身份塑造清廉人设,这种策略在腐败严重的印度政坛尤为有效。
文化传统与个人信念的冲突也值得关注。尽管印度教鼓励生育,但莫迪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座右铭贯彻到极致。他每日工作19小时,仅睡4-5小时,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这种近乎偏执的奉献精神,与其推动的“厕所革命”“数字印度”等改革一脉相承,无家庭牵绊反而成为其高效执政的“优势”。
当代印度社会对此评价两极:支持者视之为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典范,批评者则认为其对待婚姻的态度折射出对女性权益的漠视。值得注意的是,莫迪妻子贾苏达本始终未公开抱怨,甚至表示“随时愿回到他身边”,这反映出印度传统女性在婚姻中的被动地位。
莫迪的选择是宗教、政治与文化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难以简单评判对错。但可以确定的是,这种极端个案在全球政坛都属罕见,其背后折射出的印度社会复杂性,远比表面看到的更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