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是我国参与全球共同倡导的“国际残疾人日”,旨在提升社会对残疾人权益的关注与支持,推动包容性发展。 这一日期由联合国于1992年设立,强调通过行动消除障碍,保障残疾人的平等权利与尊严。
-
设立背景与意义:1992年第4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12月3日定为国际残疾人日,呼吁各国通过政策和社会行动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中国积极响应,将其纳入国内重要纪念日体系,体现对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的践行。
-
核心目标:聚焦三大方向——消除歧视(如就业、教育壁垒)、促进无障碍环境(包括物理设施与数字包容)、增强社会参与(通过文化活动与政策倡导)。例如,我国近年推动的盲道建设、信息无障碍法规等均与此相关。
-
国内行动亮点:结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国将残疾人福利纳入国家战略,如发放专项补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城乡残疾人就业率同比提升12%,特殊教育学校覆盖率超90%。
-
公众参与方式:个人可通过志愿服务(如手语翻译支持)、倡导包容性设计(如开发无障碍APP)、参与“蓝丝带”公益行动等贡献力量。企业则需关注残疾人招聘比例与产品适配性。
每年12月3日,各地举办的残疾人艺术展、就业招聘会等活动,既是成果展示,也是新一轮行动的起点。 持续关注这一群体,需要政策、技术与人文关怀的协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