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以紧扣时代脉搏、强化核心素养、突出能力考查为鲜明特色,试卷结构稳中求变,首次将文学类与实用类文本均列为必考,同时通过非连续性文本、气候正义等创新题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议题。试题注重逻辑思维与人文情怀的双重培养,作文以“中国关键词”任务驱动,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文化传承,整体难度适中但区分度显著。
从选材来看,论述类文本聚焦《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切入点,将法律、伦理与全球治理相结合,要求考生在理解专业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结构。文学类文本选用小说《天嚣》,通过极端环境下的生命叙事考查学生对人性与生存哲学的体悟。实用类文本则创新采用多篇非连续文本比较中国纪录片与国际频道的差异,强调信息整合与批判性思维。
题型设计上,客观题比例增加但陷阱设置更隐蔽,例如论述文第1题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需逐字比对原文;第2题分析论证结构,需宏观把握文本逻辑。古诗文阅读减少默写分值,新增文化常识考点,体现对传统文化积累的重视。语言文字运用题首次引入“推断问题修正”题型,直指语言应用的真实性需求。
作文命题是最大亮点,要求从“一带一路”“共享单车”等12个关键词中选取2-3个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既考验跨领域关联能力,又需平衡宏观叙事与细节支撑。优秀答卷往往能建立关键词间的逻辑链条(如“高铁+移动支付”体现科技惠民),通过具象案例避免空泛议论,符合“讲好中国故事”的命题初衷。
这份试卷启示未来的语文学习需打破“套路化”应试,既要深耕文本细读与结构化思维,也要主动关注社会发展趋势。教师应设计更多跨学科、情境化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在真实问题中锤炼语言表达能力与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