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未满额的院校或专业
征集志愿录取是指在每一批次录取结束后,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将未完成招生计划的专业或院校向社会公布,供达到分数要求但尚未被录取的考生重新填报志愿的录取方式。以下是具体说明:
一、基本定义
-
适用范围
仅限第一批次录取未满额的院校或新增招生计划的专业开放填报,已录取考生不可参与。
-
时间节点
在各批次志愿录取结束后,未完成计划的院校或专业组会集中公布缺额,考生可在下一批次录取前填报。
二、产生征集志愿的三种情况
-
生源不足
高校在首轮投档时因报考人数未达计划指标,导致部分专业或院校招生计划无法完成。
-
退档考生集中
因分数未达录取线、专业不匹配或身体条件不符等原因被退档的考生集中出现,导致部分院校出现较大缺额。
-
高校新增计划
部分高校因新增专业或扩大规模,需在后续批次补充招生计划。
三、填报条件与流程
-
填报资格
仅限未被录取且状态为“自由可投”的考生,已录取考生不可参与。
-
填报时间
在本批次录取结束后、下一批次录取开始前完成填报。
-
志愿规则
-
各批次征集志愿的志愿结构与普通志愿相同;
-
若考生在填报院校的考生中排名靠前(如第1名),则档案优先投出;若排名靠后,则无法参与该院校后续征集。
-
四、录取原则
-
分数优先
按照考生分数从高到低依次录取,直至完成招生计划;
-
专业优先/分数优先结合
部分院校可能对专业有特殊要求,优先录取符合专业条件的考生;
-
降分录取
若控制线以下考生集中出现,经高校申请,可能降低分数线录取。
五、注意事项
-
避免滑档退档
若首次填报志愿未达预期,可及时关注征集志愿信息,增加录取机会;
-
研究招生计划
重点关注新增专业或调整后的招生计划,结合自身分数和兴趣综合选择。
通过以上机制,征集志愿为考生提供了二次填报机会,有效提高了录取率并降低了退档率,是高考志愿填报中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