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清凉寺与古清凉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前者为北魏孝文帝敕建的千年古刹,后者则是山谷中的历史遗迹,共同承载着文殊信仰与皇家护法的辉煌历史。 清凉寺以“清凉石”为核心,历经唐、宋、元、明、清历代皇家修缮,曾是武则天钦定的镇国道场;古清凉寺则隐于山腰,保留辽金时期的石窟与碑刻,两者以清凉谷为纽带,构成五台山“清凉圣境”的完整脉络。
五台山清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2-493年),是五台山最早的寺庙之一。其核心文物“清凉石”相传为文殊菩萨讲经的“曼殊床”,《清凉山志》记载此石“厚六尺五寸,围四丈七尺”,可容多人趺坐。唐代武则天曾敕命重建寺庙,并派遣德感法师住持,统领全国僧尼事务;元代忽必烈、清代康熙乾隆均多次朝拜并题匾赋诗。现存建筑为20世纪90年代香港黄惠卿女士捐资重建,汉白玉佛像与缅甸玉雕三世佛、卧佛等均为现代艺术珍品。
古清凉寺位于清凉寺后山腰,占地仅300平方米,现存明代万历四十四年碑刻为最古文物。其西侧的罗汉洞据《清凉山志》载为“文殊圣徒说法处”,洞内清凉泉终年不涸。北岩窑洞供奉“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文殊与普贤菩萨,体现了辽金时期密宗信仰的融合。与清凉寺的皇家气派不同,古清凉寺更显隐修色彩,两者共同印证了五台山作为文殊道场的多元宗教实践。
从地理布局看,清凉谷串联起两寺一洞一泉,形成“名石—古刹—灵洞—圣泉”的完整文化景观。清凉寺的汉白玉牌坊、重檐歇山顶殿宇展现皇家规制,而古清凉寺的窑洞与石窟则保留山野禅意。这种对比不仅反映建筑艺术的演变,更揭示了佛教从皇家供养到民间修行的传播路径。
若计划探访,建议优先关注清凉寺的三大士殿汉白玉彩塑、五台山最大卧佛像,以及古清凉寺的明代碑刻与罗汉洞天然奇观。两寺虽风格迥异,却共同诉说着五台山“清凉佛国”的千年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