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旗降半旗是国家级哀悼礼仪,主要用于悼念逝世的重要领导人、杰出贡献者或重大灾难遇难者,其操作需严格遵循《国旗法》规定:先升至杆顶,再降至旗顶与杆顶间距为旗杆全长的1/3处。
-
适用情形
降半旗主要针对四类对象:国家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中央军委主席等现任正国级领导人;全国政协主席;对国家和世界和平有杰出贡献者;特别重大伤亡事件(如汶川地震、新冠疫情)。1990年《国旗法》实施后,标准进一步明确,例如2020年为抗疫烈士降半旗,2008年首次为普通遇难者降半旗。 -
操作规范
降半旗并非简单降至旗杆一半,而是需先升至杆顶,再降至1/3处,象征“为看不见的死亡之旗留出位置”。降下时同样需先升至杆顶,体现仪式庄严性。错误表述如“降至一半”均不符合法律要求。 -
历史与国际渊源
这一礼仪源自17世纪英国航海传统,后成为国际惯例。中国自1950年为任弼时首次降半旗,截至2024年累计50余次,涵盖领导人逝世、国际友人(如斯大林)及自然灾害哀悼。
总结:降半旗既是法律行为,也是民族情感的凝聚。每一次降旗都传递对生命的尊重,体现国家与人民共担悲恸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