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视光技术中的集合计算是通过棱镜度(△)衡量双眼协同内聚或外展的能力,核心公式为:集合量=瞳距(cm)/注视距离(m)×10。例如,瞳距6cm的患者注视1米目标时,双眼集合量为6△;若距离缩短至50cm,集合量翻倍至12△。关键点包括:棱镜度定义、瞳距与距离的联动计算、临床中镜架平面的校准修正。
集合计算的基础是棱镜度单位,1△代表光线在1米距离偏移1厘米。实际应用中需结合瞳距和注视距离:瞳距越大或注视距离越近,集合需求越高。例如64mm瞳距者注视40cm目标时,单眼集合量=3.2/0.427≈7.5△(双眼15△)。临床需注意镜架平面基准的校准,如验光仪阅读杆需额外增加2.7cm补偿镜片与眼球旋转中心的距离。
聚散能力测量通过棱镜诱导眼球运动完成。底朝内棱镜迫使双眼外展,底朝外棱镜刺激内聚,通过逐步增加棱镜度直至出现复视,可测得集合或发散极限值。内隐斜用BO棱镜缓解,外隐斜用BI棱镜矫正,移心量公式C=P/F(屈光度)。
掌握集合计算需理解棱镜度原理、灵活运用公式,并结合临床场景调整参数。定期校准设备、验证瞳距数据可提升测量准确性,为视功能评估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