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K合格的核心标准是≥1.67,这表示生产过程性能优异,产品几乎完全符合规格要求。关键亮点包括:基于实际数据计算、反映长期过程稳定性、需结合标准差与规格限综合评估。以下是具体实现路径:
-
数据收集与处理
确保样本量充足(通常30个以上)且具有代表性,计算均值和实际标准差。公式为:
若结果≥1.67,则过程性能达标。 -
优化过程稳定性
- 调整工艺参数:通过DOE(实验设计)识别关键因素,减少变异源。例如,优化机器精度或温度控制。
- 减少标准差:改进原材料一致性、设备维护或操作规范,降低值。
-
质量控制措施
- 实时监控:使用SPC控制图跟踪PPK趋势,发现异常立即纠正。
- 员工培训:确保操作人员理解标准流程,减少人为误差。
-
持续改进机制
定期复盘PPK数据,结合FMEA(失效模式分析)预防潜在风险。例如,对PPK值1.33~1.67的流程需加强监控,低于1.0则暂停生产并启动8D改善。
总结:PPK达标需兼顾数据严谨性与过程优化,长期目标是稳定保持≥1.67。企业应建立从测量到改进的闭环体系,而非仅追求单次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