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春游踏青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传统习俗,从先秦的浪漫相亲到唐宋的全民狂欢,再到明清的多元娱乐,活动丰富程度远超现代想象。围坐赏花、骑马郊游、曲水流觞、斗草射柳等雅趣横生的项目,展现了古人亲近自然、寄情山水的智慧与风雅。
先秦时期,春游是青年男女的浪漫盛会。《诗经》描绘郑国男女在溱水、洧水边踏青相谑,互赠芍药定情的场景,上巳节更成为大型相亲节日。孔子曾赞叹弟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春游理想,体现天人合一的哲思。魏晋文人则将春游升华为精神洗礼,王羲之与友人在兰亭曲水流觞、挥毫作序,竹林七贤纵酒啸歌,开创“玄游”之风。
唐代将春游推向巅峰。长安女子联袂出游,遇花便“铺席藉草,解裙垂挂”,形成独特赏花文化;《虢国夫人游春图》记录贵族骑马野炊的奢华盛况,而平民则在梨园、渭水边参与国家倡导的全民踏青。杜甫笔下“长安水边多丽人”的繁华,与白居易“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的感慨,皆印证了唐人春游的狂热。
宋人春游更添动态趣味。清明节取代上巳节成为主要踏青日,《清明上河图》描绘汴京人郊游宴饮、蹴鞠竞技的热闹;文人偏爱幽静,携带“游山器”盛放茶具棋谱,寻访名园雅集。明清时期,射柳、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普及,《帝京景物略》记载北京人清明必游高梁桥,江南则盛行画舫游湖、庙会祭禹,娱乐形式愈发多样。
今日春游虽形式变迁,但古人“浴春风而咏归”的闲适与“围坐花间”的雅致,仍为现代人提供着灵感。这个春天,不妨效仿先人,在自然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诗意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