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师范大学科研成果丰硕,尤其在光电磁功能材料、生物多样性保护、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其26个省级科研平台支撑了多项国家级项目,5项成果获国家级奖励,并与地方政府共建产业学院推动成果转化,展现了高校科研服务地方发展的标杆作用。
安庆师范大学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在光电磁功能配合物、纳米材料等方向形成特色研究。例如,黄晓华团队通过催化剂物性调控优化重油制烯烃反应,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韩邦兴团队的中药材土壤修复技术同样斩获该奖项。皖西南生物多样性研究团队近期更发现十字花科新物种“大观蔊菜”,为长江生态保护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校地合作是科研成果转化的核心路径。学校与安庆市共建智能制造、化工新材料等产业研究院,近三年实现40余项专利转化,服务本地企业203家。例如,杜荣斌团队研发的环保型电子铜箔技术、江善和团队的高安全周界安防系统均获省级科技一等奖,并成功应用于产业链。
人文社科研究同样亮点纷呈。朱士群教授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引领性研究、罗本琦教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理论均获省社科一等奖,凸显学科交叉优势。乡村振兴团队针对农户土地治理行为的实证研究,为安徽省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形成“产学研用”闭环。
科研创新离不开人才与平台的双轮驱动。学校拥有22个国际联合研究团队,其中安徽省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团队平均年龄仅38.5岁,近五年承担国家基金项目56项。石油化工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累计孵化企业技术课题556项,单项经费超百万项目达12个。
高校科研的价值最终体现在服务社会需求。安庆师范大学通过“校地联动”机制,将实验室成果深度嵌入长江生态修复、黄梅戏文化传承等区域发展命题,其“强市名校”模式证明:立足地方特色的科研创新,才是符合EEAT标准的优质内容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