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近年来在科研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尤其在LED技术、食品科学和乡村振兴服务方面表现突出,形成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江风益院士团队研发的硅衬底LED技术打破国际垄断,带动产业链年产值超200亿元;谢明勇院士团队在益生菌发酵果蔬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转化效益超100亿元。学校在精准扶贫评估、稻渔工程等社会服务中贡献显著,真正实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南昌大学的科研优势首先体现在学科建设与平台支撑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全国排名第三,拥有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8个国家级科研平台。这些平台为团队攻关提供了硬件保障,例如硅衬底LED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孵化出19家上下游企业。
原创性技术突破是另一大亮点。江风益团队开创的LED第三条技术路线获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后续研发的黄光、绿光LED技术4项达国际领先水平;谢明勇团队的果蔬发酵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立我国首个专用菌种库。学校在Science发表多篇论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七年破亿元,彰显基础研究实力。
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南昌大学探索出“学科特区+产业协同”模式。通过设立人才评价新机制,聚焦江西特色资源开展研究,如LED技术应用于井冈山景区照明,益生菌技术助推本地农产品加工。学校还与地方政府共建重庆研究院、鹰潭研究院等,150余项合作协议推动技术落地,成为首批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南昌大学展现了高校担当。“稻渔工程”团队创新6类种养模式,助农增收3-5倍;第三方评估中心完成10万贫困户调研,两次获国家表彰。疫情期间附属医院派出485名医护人员援鄂,体现科研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
南昌大学的实践表明,扎根区域特色、坚持需求导向的科研路径,既能解决“卡脖子”难题,又能赋能地方发展。未来,随着更多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创新生态将进一步释放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