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近年来在科研领域取得显著突破,尤其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双轨并进, 5年内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63项(含4项重点)、国家社科基金178项,立项数连续6年全省第一, 并涌现出光热释电探测器、鄱阳湖流域治理等国际领先成果。
1. 基础研究实力强劲,奖项成果丰硕
学校在绿色化学、纳米材料、环境科学等领域表现突出,例如王涛团队的“绿色碳杂原子成键反应”和卢章辉团队的“过渡金属纳米复合材料催化产氢”均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人文社科方面,祝黄河教授关于中国道路的研究、刘小强教授对学科评价的探讨先后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彰显理论创新高度。
2. 技术创新解决实际问题
朱增奎团队开发的双轴光热释电探测器(成果发表于《AFM》)突破传统单轴限制,实现紫外至近红外全波段自供电探测,响应速度优于同类器件。葛咏研究员领衔的鄱阳湖流域水安全研究,通过地理智能技术整合多源数据,为生态保护与污染治理提供动态决策支持,相关论文登上《Science Bulletin》。
3. 科研平台支撑持续产出
学校拥有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如红色资源开发中心)、软科学研究基地(产业转型升级基地)等10余个省级平台,并依托苏区振兴研究院等机构推动区域发展。近5年200余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7次得到中央层面认可。
4. 学科交叉与国际化合作
化学与材料学院联合中科院团队攻克铁电材料难题,教育学院通过心理学研究助力罪犯行为矫治,体现文理融合特色。与30多国160所高校开展科研合作,3所共建孔子学院中1所获评“全球示范”。
提示: 江西师范大学的科研布局既聚焦基础前沿,又紧扣地方需求,未来在新能源、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突破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