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指出大学生就业难的核心原因在于危机意识薄弱、自我认知偏差及抗拒基层工作,并非岗位匮乏,建议大学生主动适应市场需求。
-
危机意识薄弱易导致被动淘汰:过度依赖学校名气而忽视行业变迁的学生,可能在毕业时遭遇行业寒冬。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尽管岗位需求稳定,但因行业下行趋势明显,未能及时转型的学生可能陷入就业困境。
-
自我定位模糊加剧就业挫折:部分学生高估自身能力或家庭背景优势,坚持追求“光鲜亮丽”岗位,却忽视自身技能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例如,化工专业学生因畏惧艰苦环境而拒绝相关岗位,造成人才供需错位。
-
抗拒基层工作错失发展机遇:年轻一代普遍不愿从基层轮岗或接触高强度工作,如制造业蓝领岗位或重复性任务。所有职业均需从基础积累经验,企业更看重实际执行能力和稳定性。
-
传统观念与就业现实的冲突:家长对“体面工作”的执念限制了子女选择制造业、基层岗位等务实方向,导致高学历人才扎堆考研、考公,加剧普通岗位竞争。
大学生需摒弃“学历即万能钥匙”的思维,主动了解行业动态,培养抗压能力与多元技能,理性评估自身条件并调整职业预期。就业本质是供需匹配问题,而非数量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