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直接产物,其创办、教学体系及人员构成均体现了两党合作的鲜明特征。1924年6月,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支持下建立该校,旨在培养革命军事人才,校名初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后因地点得名“黄埔军校”。关键亮点包括:两党共同选派骨干(如***任政治部主任、***任教授部副主任)、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的创新模式,以及首期学员中***员占比超10%的协同培养机制。
黄埔军校的国共合作体现在三方面:
- 组织架构:校本部由国民党主导(孙中山任总理,蒋介石任校长),但政治部、教授部等核心部门由***人主持,苏联顾问参与军事训练,形成三方协作框架。
- 教育方针:课程设置融合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部开设26门课程,恽代英、萧楚女等***教官负责思想教育,奠定革命军队的政治基础。
- 人才输出:前四期培养的4600余名学员中,徐向前、陈赓等***员成为日后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而国民党将领亦多出身于此,双方共同推动北伐战争。
这一合作虽因1927年“四一二政变”破裂,但黄埔军校作为国共合作的标志性成果,不仅重塑了中国近代军事教育体系,更成为两党共同历史记忆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