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美术馆的历史沿革见证了从政治符号到文化地标的转型,其建筑本身是南昌城市记忆的活化石。始建于1968年,最初以“***思想胜利万岁馆”命名,后历经6次更名,最终在2018年“退商还文”改造后定名江西省美术馆,现为国家级公益性美术馆,兼具文物保护与艺术传播双重价值。
-
1968-2018:时代烙印下的身份演变
建筑诞生于特殊历史时期,百天内由10万军民义务劳动建成,瓷质釉面砖、红旗浮雕等细节体现时代审美。1971年起先后更名为江西省革命历史展览馆、革命博物馆等,1992年三馆合并为江西省展览中心,一度转型为电子商城(东方电脑城),商业功能持续26年。 -
2018年转型:文化本位的回归
江西省政府投资2亿元启动“退商还文”工程,清退千余商户,恢复公共文化属性。2020年7月正式揭牌,确立“展览、收藏、研究、教育”六大职能,年均举办超30场展览,如《人民的记忆》常设展,通过老照片、地图等串联八一广场变迁史。 -
建筑与艺术的共生
2.5万平方米的“山”字形建筑融合中欧风格,2006年被列为省市双文物保护单位。2024年入选“中博热搜榜”全国热门美术馆第14位,通过非遗工坊、国际巡展(如中德艺术展)等打破传统场馆边界,年观众量增长338%。
如今,这里既是市民追溯城市记忆的窗口,也是国际艺术对话的平台。若想感受南昌半个多世纪的时代脉动,不妨从一幅展品、一块砖石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