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通常需考6科,采用“3+1+2”模式:语文、数学、外语3门必考,物理/历史2选1,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选2,总分750分。 这一模式兼顾基础学科与个性化选择,既强化核心能力培养,又为高校选拔专业人才提供科学依据。
-
必考科目奠定基础
语文、数学、外语(含英语、日语等6种语种)是全国统考科目,每科满分150分,由教育部统一命题。这三科成绩直接计入总分,侧重考查逻辑思维、语言应用等基础能力,是升学与职业发展的通用核心素养。 -
首选科目体现专业导向
物理或历史任选1门(满分100分),对应高校理工类或人文社科类专业培养需求。物理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历史则支撑人文领域研究,考生可根据兴趣与未来规划自主选择。 -
再选科目拓展学科组合
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中任选2门(满分各100分),形成12种组合。再选科目成绩需按等级赋分转换,确保不同学科间成绩可比性,同时鼓励学生发挥学科特长。 -
特殊类别的附加要求
艺术类、体育类考生需加考专业统考,文化课仍按“3+1+2”模式考核。部分院校专业对选考科目有特定要求,如医学类常要求化学或生物,考生需提前关注招生简章。
高考科目改革通过“3+1+2”模式平衡了统一性与选择性,既减少学生负担,又为多元化发展提供空间。建议考生结合自身优势、高校要求及职业目标科学选科,提前规划备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