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罐子》教案通过听辨不同物体在罐子中发出的声音,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培养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融入感官保护教育。 以下是具体设计要点:
-
材料选择与目标设定
使用八宝粥罐或薯片罐,装入石子、沙子、豆子等常见物品,确保安全性。活动目标明确:听辨声音差异、用语言描述发现、认识耳朵的重要性。例如,通过摇动装有核桃和红豆的罐子,引导幼儿区分“咚咚”和“沙沙”声。 -
开放式提问与探索引导
设计问题如“罐子为什么会发出声音?”“声音一样吗?”,鼓励幼儿自由猜测并验证。教师避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二次探索(如交换罐子)让幼儿自主发现规律。 -
游戏化学习与多感官联动
结合《红绿灯》规则游戏:举牌对应不同材料罐子摇动,强化听觉分辨能力;或跟随音乐节奏摇罐子,将科学探索与艺术表达结合。延伸活动中可加入棉花等软材料,拓展声音认知范围。 -
经验迁移与安全教育
总结时讨论“耳朵还能听到哪些声音?”“如何保护耳朵?”,将课堂经验与生活场景链接,例如提醒幼儿避免噪音伤害,自然渗透健康知识。
此教案通过低结构材料、分层提问、趣味互动实现科学启蒙,符合幼儿认知特点,教师可根据实际调整材料(如米粒替代沙子)或游戏形式,保持活动新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