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民俗的句子

赞美民俗的句子可从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乡土情感等维度展开,以下为精选内容:

  1. 传统节日与习俗之美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以生动的意象描绘春节辞旧迎新的喜庆氛围;

    • "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鞭炮声此起彼伏"(王安石《元日》)展现春节热闹场景,传递对家庭团聚的珍视。

  2. 文化传承与历史底蕴

    • "民俗文化犹如璀璨明珠,承载民族记忆与智慧"(高权威性描述);

    • "端午佳节,粽叶飘香,龙舟竞渡,传承千年文化记忆"(陆游《乙卯重五诗》)。

  3. 乡土情感与民俗特色

    • "乡里乡亲义深长,一家有事众相商"(乡俗谚语)体现乡村和谐氛围;

    • "傣家竹楼、泼水节,水如银花迎远客"(独特民俗描写)。

  4. 民俗活动与节日仪式

    • "舞龙舞狮冲碧天,盛装男女笑嫣然"(春节民俗场景);

    • "盲歌会中,手帕相触传祝福,鼓声伴秧歌展活力"(传统仪式描写)。

  5. 民俗与生活美学

    • "习俗先于法律,自然胜过艺术"(民俗价值论);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家乡传统习俗"(情感化比喻)。

本文《赞美民俗的句子》系辅导客考试网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合作方转载必需注明出处:https://www.fudaoke.com/exam/3220942.html

相关推荐

形容民俗的词语

形容民俗的词语可分为以下五类,涵盖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活动场景等维度: 文化内涵类 民淳俗厚 :形容民风质朴敦厚,如《敦睦堂记》中描述山东邹鲁地区的淳朴。 - 传统习俗 :指代流传下来的习惯做法,如过年讲吉祥话、张灯结彩等。2. 地域特色类 关西出将,关东出相 :通过地理分界描述关中与中原地区的军事与文职人才差异。 - 乡土气息 :体现地方特有的民俗风情,如节日庆典中的独特仪式。3.

2025-05-17 高考

玲的成语寓意好的

​​带“玲”字的成语大多寓意美好,常用来形容精巧、聪明或处世圆融。​ ​比如​​小巧玲珑​ ​形容物品精致可爱,​​玲珑剔透​ ​比喻人聪明灵巧,​​八面玲珑​ ​则侧重人际交往的周全(现多含中性色彩)。这些成语既可用于赞美器物工艺,也能生动刻画人的特质。 ​​小巧玲珑​ ​:突出“小而美”,适合描述工艺品、装饰或娇小灵动的人,如“玉雕老鼠小巧玲珑,栩栩如生”。 ​​玲珑剔透​ ​:强调通透灵性

2025-05-17 高考

谐音成语大全查询

​​谐音成语大全查询可深入了解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条件替换本字形成的趣味表达,它主要用于广告、讽刺幽默等场景,同时要关注其在语言使用中的利弊影响。​ ​ ​​常见类型举例​ ​:歇后语中有众多谐音例子,如“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外甥打灯笼——照舅(旧)”等;广告中常用的谐音成语有“步步为赢(步步为营)”“酒负胜名(久负盛名)”等;日常还有一些如谐音名字、谐音对联等运用。 ​​特点与形式​

2025-05-17 高考

谐音取名大全

‌谐音取名是通过汉字发音相似性创造趣味或吉祥寓意的方法, ‌适用于品牌、网名、宝宝起名等场景。‌核心优势在于易记、有梗、传播性强 ‌,常见手法包括方言谐音(如“泰裤辣”)、数字谐音(520=我爱你)、外语谐音(耐克≈Nike)。 ‌常见谐音类型 ‌ ‌方言谐音 ‌:利用地方发音特色(如“猴赛雷”粤语谐音“好厉害”)。 ‌数字谐音 ‌:520(我爱你)

2025-05-17 高考

谐音在生活中的妙用

谐音在生活中的妙用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文化传承、节日祝福和幽默创作等方面,具体如下: 一、语言表达与记忆辅助 幽默与双关 通过谐音制造双关语,如“我爱你”谐音“我艾你”,或“520”代表“我爱你”,既含蓄又富有创意。 记忆强化 谐音联想法(如“陶李罗”联“桃李锣”)帮助快速记忆,常见于谜语、绕口令等。 二、文化传承与节日祝福 传统寓意 春节期间用“白菜”谐音“百财”,“饺子”谐音“交子”

2025-05-17 高考

谐音对联缺衣(一)少食(十)

关于谐音对联“缺衣(一)少食(十)”,综合权威信息整理如下: 一、基本结构与谐音解析 上联 :二三四五 缺少“一”,谐音“缺衣” 下联 :六七八九 缺少“十”,谐音“少食” 横批 :南北(或二四七三) “南北”指东西缺失,“二四七三”为数字谐音“儿死妻散” 二、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起源 :宋代吕蒙正家境贫寒时所贴,通过数字谐音隐喻“缺衣少食”

2025-05-17 高考

谐音民俗

谐音民俗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通过利用词语的音韵相似性,将原本无关的词汇赋予吉祥寓意,广泛应用于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民俗形式不仅体现了语言的智慧,还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 谐音民俗的定义与类型 谐音民俗是指利用汉语中词语的音韵相似性,将普通词汇转化为具有特定寓意的表达方式。根据音韵的不同,谐音民俗可以分为三类:同音同形、同音异形和近音异形。例如,“福”与“富”谐音

2025-05-17 高考

谐音双关的成语民俗节庆文化

谐音双关在成语、民俗节庆文化中均有广泛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成语中的谐音双关 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通过“输”与“书”的谐音,形象表达孔子携带大量典籍的典故。 六月里戴手套——保守(手) 利用“保守”与“手”的谐音,形成反差幽默效果。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通过“舅”与“旧”的谐音,传递亲属关系的延续性。 二、民俗节庆文化中的谐音双关 春节祝福 “吉庆有鱼(余)”

2025-05-17 高考

谐音大全100条

​​谐音大全100条涵盖生活场景、神话人物、数字组合等类别,充满趣味与巧思,如“一丈二加八尺——仰仗(两丈)”“二三四五——缺衣(一)”等经典歇后语巧妙利用谐音双关传递幽默智慧,既可作为语言学习素材,也适合日常交流增添趣味性。​ ​ ​​生活场景类​ ​:通过日常物品或行为制造谐趣,如“一斤面粉摊张饼——落后(烙厚)”“二姑娘梳头——不必(蓖)”“三尺长的梯子——搭不上言(檐)”等

2025-05-17 高考

谐音字有哪些字

​​谐音字是指发音相同或相近但意义不同的汉字,广泛用于幽默表达、文学创作和日常交流​ ​。例如“苹果”谐音“平负”、“葡萄”谐音“扑倒”、“北京”谐音“被警”等,通过音韵联想创造趣味或双关效果。 ​​常见谐音字分类​ ​ ​​水果类​ ​:菠萝(拨罗)、香蕉(相交)、花生(滑稽)。 ​​动物类​ ​:鸭子(亚喳)、兔子(如子)、猫(杂)。 ​​地名类​ ​:上海(深海)、广州(光坐)。

2025-05-17 高考

谐音梗成语大全

谐音梗成语大全涵盖了大量趣味性和创造性的表达方式,通过巧妙运用谐音对成语进行改造,不仅增强了语言的幽默感,还能在特定语境中传递独特的意义。以下是一些经典和有趣的谐音梗成语分类及示例,供大家参考。 1. 经典谐音梗成语 这些成语通过替换原成语中的某个字,形成全新的表达效果: 步步为赢 (步步为营):将“营”改为“赢”,赋予成语竞争胜利的意味。 酒负胜名 (久负盛名):用“酒”代替“久”,增加诙谐感

2025-05-17 高考

民俗风情是成语吗

民俗风情本身不是成语,但与民俗相关的成语存在。具体说明如下: 民俗风情的定义 民俗风情指民间长期形成并传承的风俗习惯、文化事项(如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 相关成语示例 绝国殊俗 :形容身处异国他乡,风俗习惯截然不同。 化民易俗 :指通过教化使人民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入国问俗 :进入他国需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 这些成语虽与“民俗”相关

2025-05-17 高考

关于民俗的四字成语

关于民俗的四字成语可分为以下五类,涵盖民俗特点、社会风貌及文化现象: 民俗特点类 井井有条 :形容事物条理分明,常用于描述民俗活动或社会秩序。 披发文身 :特指古代吴越民族的风俗,后泛指少数民族或未开化地区的传统装束。 古道热肠 :比喻待人真诚热情,体现民俗中的道德风尚。 社会风貌类 比户可封 :形容社会安定、民俗淳朴,多用于描述理想社会状态。 民淳俗厚 :直接描述民风质朴敦厚

2025-05-17 高考

关于民俗文化的成语

​​民俗文化成语是中华语言智慧的结晶,生动概括了民间风俗、地域特色和传统价值观​ ​。这些成语不仅承载历史记忆,更蕴含​​文化认同、道德教化与社会规范​ ​的功能,如“入乡随俗”强调尊重差异,“伤风败俗”警示道德底线。以下是其核心特点与典型例析: ​​地域差异与风俗写照​ ​ “百里异习”“绝国殊俗”揭示地理环境对习俗的塑造,如“肥冬瘦年”反映南宋吴地重冬至的独特节庆文化

2025-05-17 高考

传统民俗经典句子

​​传统民俗经典句子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与文化内涵,很多句子至今仍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 老来忙,寿命长,不贪财,祸不来。这句体现了适度忙碌有益身心且对财富保持淡然态度能带来平安顺遂的理念。嘴不馋,心不贪,身康体健福泽绵,强调在生活中要做到自律,克制欲望,如此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和长久的福气。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举头三尺有神明,倡导人们保持善良,相信正义终会到来

2025-05-17 高考

关于民风民俗的古诗

‌关于民风民俗的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生动载体,通过诗歌可以直观感受古代节庆、婚丧嫁娶、农耕祭祀等民俗场景。 ‌ ‌《元日》写春节爆竹迎新 ‌,‌《清明》描扫墓踏青 ‌,‌《乞巧》展七夕女儿情 ‌,‌《田家》绘农耕劳作 ‌。这些诗作兼具文学美与史料价值,是了解传统社会的窗口。 分点论述: ‌节庆风俗 ‌ 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记录春节贴桃符、饮屠苏的习俗

2025-05-17 高考

形容民俗文化丰富词语

​​形容民俗文化丰富的词语,既能精准捕捉传统活动的独特魅力,又能为内容创作注入文化深度。​ ​ 这类词汇通常包含仪式性、地域性和象征性特征,例如“走马宴”“顶七”“崩穷”等,它们不仅是语言符号,更是民俗现象的活态记录。 ​​仪式类词汇​ ​:直接反映婚丧嫁娶、节庆祭祀等场景,如“回门”(婚后新人回娘家)、“垫背钱”(丧葬习俗中的陪葬钱币),用词凝练且承载特定仪轨。 ​​隐喻类表达​ ​

2025-05-17 高考

民俗文化的唯美句子

​​民俗文化中的唯美句子是历史与艺术的交融,凝聚着先民智慧与生活情怀,以​ ​ ​​独特意象与诗意表达传递民族文化精髓​ ​。 ​​民俗文化中的诗句蕴含哲理​ ​。在古诗词中常能发现富有哲理的句子,例如“聚散沙成铁塔,变弱者为健儿”以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团结与奋斗的力量;“挽狂澜于既倒,建广厦于废墟”则传递出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将历史沧桑凝练为极具感染力的文字表达。 ​​民俗文化句子展现美学意境​

2025-05-17 高考

形容民俗传承的成语

形容民俗传承的成语包括“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代代相传”“言传身教”等,它们生动地描绘了传统文化代代延续、生生不息的景象。 1. 薪火相传 “薪火相传”原指前人将火种传给后人,比喻学问、技艺等代代相传。这一成语生动地体现了民俗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的精神。例如,许多传统手工艺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得以保存和发扬。 2. 一脉相承 “一脉相承”强调某种文化、思想或技艺的延续性,如同一条血脉代代相传

2025-05-17 高考

形容民俗特色的成语

形容民俗特色的成语可分为以下五类,涵盖不同地域、文化及社会现象: 地域差异类 百里异习 :相隔百里远的地方风俗习惯不同,强调地域文化多样性。 关西出将,关东出相 :以地理分界说明两地民风差异,如关西多武将、关东多文臣。 传统美德类 比户可封 :形容家家户户德行淳厚,可受封爵,泛指淳朴民俗。 民淳俗厚 :直接描述民风质朴敦厚,如古代邹鲁地区。 文化习俗类 采风问俗 :采集歌谣、访问风俗

2025-05-17 高考
查看更多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