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邪避灾的象征
压岁钱的来历与驱邪避灾的传统文化紧密相关,其故事传说和历史演变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核心传说来源
-
“祟”的传说
古代有“祟”小妖的传说:每至除夕夜,它化身黑影摸熟睡孩子的额头,导致孩子高烧、说梦话,甚至变痴呆。人们为驱邪避灾,用红纸包裹铜钱放在孩子枕边,孩子熟睡时铜钱发出金光,吓跑“祟”。
-
嘉兴府管氏夫妇的实证
嘉兴府管氏夫妇因珍爱幼子,在除夕夜用红纸包八枚铜钱驱邪。半夜“祟”触碰孩子额头时,铜钱迸发金光,次日告知村民后,此法广为流传,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二、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
-
早期形式与寓意
最早的压岁钱为汉代“压胜钱”,是特制货币,刻有“万岁千秋”“天下太平”等吉祥语,象征驱邪纳福。唐代宫廷开始流行散钱赐予臣民,明清时期则发展为红绳串钱或实际货币。
-
谐音与名称演变
“祟”与“岁”谐音,民间为避讳称其为“压祟钱”,后简化为“压岁钱”。这一名称既保留了驱邪功能,又蕴含对儿童成长的美好祝愿。
-
功能扩展与象征意义
压岁钱逐渐脱离货币属性,成为传递祝福的载体。例如,用一串钱代表“一百文钱”寓意长命百岁,元宝则象征“一元复始”。
三、文化传承与现代意义
压岁钱作为传统习俗,既是对古代驱邪文化的延续,也融入了祈福、教育等现代内涵。它通过物质形式传递对儿童健康、平安的关注,成为中华文化中独特的年俗符号。
(综合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