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在古代通常表示"此"或"现在"的意思,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指示代词。
-
指示代词:在古代汉语中,"兹"主要用于指示时间、地点或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此"、"这里"或"现在"。例如,《诗经·大雅·桑柔》中的"于乎有哀,国步斯频",其中"斯频"就是"兹频"的假借,表示"现在很频繁"的意思。
-
时间指示:在古代文献中,"兹"也常常用来表示时间上的"现在"或"此时"。例如,《尚书·大诰》中的"已!予惟小子,若涉渊水,予惟往求朕攸济。敷贲,敷前人受命,兹不忘大功",这里"兹"就表示"现在"的意思。
-
强调作用:"兹"在古代汉语中还常常用来强调某种行为或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特此"、"兹有"等。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这里"登兹泰山"就是"特意登上泰山"的意思。
-
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兹"还常常作为通假字使用,通"孳",表示"滋生"、"增长"的意思。例如,《周礼·考工记·函人》中的"凡为甲,必先为容,然后制革。权其上旅,与其下旅,而重若一,犹半之。其长为之寸,广四寸,书�识其名氏第,县于其末。兹(孳)之以权,重朝干而不受弊",这里"兹"就是通"孳",表示"增长"的意思。
"兹"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多功能的指示代词,可以表示"此"、"现在"等意思,还常常用来强调某种行为或状态,甚至作为通假字使用。了解"兹"在古代的意思,对于我们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