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梅雨的直接原因是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持续对峙。每年6月中下旬,随着副热带高压北跳和西南季风爆发,暖湿空气大举北上,与尚未完全撤退的冷空气在江淮流域展开拉锯战。由于双方势力相当,雨带长期停滞,导致连绵阴雨和暴雨。
- 副热带高压的北跳:6月中下旬,副高脊线北移至北纬20°~22°,其西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在长江流域交汇,形成梅雨锋。
- 冷暖空气的僵持:冷空气从高纬度南下,暖湿气流则随西南季风推进,两者势均力敌,使雨带稳定少动,降水呈现持续性甚至暴雨。
- 梅雨锋的活跃:地面形成准静止锋(梅雨锋),配合高空切变线和低涡系统,触发大范围强降水。锋面波动还可能生成江淮气旋,加剧降雨强度。
- 环流背景的配合:高纬度阻塞高压(如乌拉尔山高压)和中纬度平直西风环流,共同维持冷空气的南下路径;南亚高压和副高的稳定则支撑暖湿气流输送。
梅雨的形成是东亚大气环流季节性调整的典型表现,其年际变化受副高强度、厄尔尼诺等因素影响显著。例如2020年“超级暴力梅”因副高异常偏强偏南,导致梅雨期长达52天,降水量超常年168%。理解这一机制对防洪抗旱和农业规划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