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志愿是高考录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为未被录取的考生提供再次选择的机会。了解征集志愿的截止时间对于考生和家长至关重要。
征集志愿的时间安排
各省征集志愿截止时间汇总
- 北京: 本科批次A阶段征集志愿填报截止时间为7月22日,B阶段为7月28日-7月29日。
- 天津: 普通本科批次A阶段征询志愿7月22日,B阶段7月28日-7月29日,高职(专科)批次8月4日。
- 河北: 普通类本科批第1次征求志愿填报时间为7月28日8:00-18:00,第2次为8月1日8:00-18:00。
- 江苏: 本科提前批征集志愿填报时间为7月12日9:00-15:00,本科批为7月23日9:00-15:00,专科批为8月5日9:00-15:00。
- 安徽: 普通本科批征集志愿投档录取时间为8月1日-2日。
- 湖北: 本科提前批征集志愿填报时间为7月16日,普通类本科批第一次为7月27日,第二次为7月30日,高职高专提前批为8月5日,普通类高职(专科)批为8月17日。
- 广东: 本科批次普通类、体育类、艺术类征集志愿填报时间为7月25日10:00至26日10:00。
征集志愿的一般时间规律
- 时间分布: 征集志愿的时间通常在各批次首次填报志愿结束后进行,具体时间因省份而异。
- 持续时间: 征集志愿填报时间一般较短,通常为一天到两天,考生需要密切关注相关信息,及时填报。
征集志愿的注意事项
填报前的准备
- 查询录取结果: 考生应先查询自己的录取结果,确认未被录取后才能参加征集志愿。
- 了解缺额信息: 关注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征集志愿信息,了解各院校的缺额计划和专业要求。
填报时的要点
- 合理选择: 考生应根据自己的分数和兴趣,合理选择院校和专业,避免盲目填报热门院校和专业。
- 注意梯度: 填报志愿时要注意拉开志愿梯度,结合体检结果和高校招生章程,选择合适的学校和专业。
填报后的确认
- 信息核对: 提交志愿前,考生应认真核对填报信息,确保无误。
- 确认提交: 填报完成后,及时确认提交,避免因操作失误导致志愿无效。
征集志愿的录取规则
平行志愿投档原则
- 分数优先: 征集志愿一般采用平行志愿投档原则,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投档。
- 一轮投档: 在相应分数线上,按考生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只进行一轮平行投档。
录取结果查询
- 及时查询: 考生可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省教育考试院网站或相关渠道查询征集志愿的录取结果。
- 关注动态: 关注省招办或学校发布的通知,及时了解录取动态和调整填报策略。
征集志愿为未被录取的考生提供了再次选择的机会,考生和家长应密切关注各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征集志愿信息,合理安排填报时间,合理选择院校和专业,确保填报信息准确无误,以提高录取成功率。
征集志愿的流程是什么
征集志愿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查询缺额院校信息:
- 各省教育考试院会在每批次录取结束后,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公布征集志愿的院校、专业及缺额计划数等信息。考生需要密切关注这些信息,了解哪些院校有剩余计划。
-
确定填报时间:
- 征集志愿的填报时间通常较短,一般在每批次录取结束前的两三天进行,具体时间会在省教育考试院的公告中明确。考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填报,错过时间将视为自动放弃。
-
登录志愿填报系统:
- 考生需在规定时间内登录所在省份的教育考试院官方网站或指定的志愿填报系统,使用考籍号、身份证号、密码和动态口令卡等信息进行身份验证。
-
选择院校和专业:
- 在填报系统中,考生需选择填报的院校和专业。建议考生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垫一垫”的志愿组合,避免盲目冲刺热门院校。
-
提交志愿:
- 填报完成后,考生需提交志愿信息。系统会自动审核考生的分数是否符合院校的最低录取要求,不符合要求的志愿将无法提交成功。提交后,考生可在规定时间内修改志愿,但截止时间一到,系统将自动关闭,无法再进行修改。
-
等待录取结果:
- 志愿提交后,考生需等待省教育考试院的录取结果。征集志愿的录取通常在填报当天或次日完成,考生可通过省教育考试院的官方网站或微信公众号查询录取状态。
如何提高征集志愿的成功率
提高征集志愿成功率的关键在于合理规划、充分准备和策略性填报。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技巧:
了解自身情况
- 成绩定位:根据模拟考试成绩和排名,明确自己在全省或全市的位置,合理评估能报考的院校层次。
- 兴趣与能力:结合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院校。
熟悉志愿填报规则
- 批次设置:了解提前批、本科一批、二批等批次的具体要求。
- 平行志愿:掌握平行志愿的投档规则,合理安排志愿顺序,避免高分低录或滑档。
收集院校和专业信息
- 院校信息:了解目标院校的历史、排名、师资、就业率等。
- 专业信息:关注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前景、行业需求等。
- 分数线:参考近年录取分数线,结合自身成绩合理选择。
合理设置志愿梯度
- 冲稳保策略:
- 冲:选择略高于自己成绩的院校,争取机会。
- 稳:选择与自己成绩匹配的院校,确保录取。
- 保:选择低于自己成绩的院校,避免滑档。
- 志愿顺序:按录取概率从高到低排列,确保有保底院校。
关注政策变化
- 新政策:如新高考改革、专业组志愿等,及时了解并调整策略。
- 特殊招生:关注强基计划、综合评价等特殊招生方式,增加录取机会。
保持心态平稳
- 理性选择:避免盲目跟风或仅凭兴趣填报,综合考虑成绩、兴趣和就业前景。
- 应对变化:志愿填报有不确定性,保持冷静,灵活调整。
征集志愿填报技巧
- 密切关注,抓紧填报:各批次征集志愿的时间较短,考生和家长要密切关注教育考试院网站,及时获取填报时间和剩余计划信息。
- 量力而行,服从调剂:不要盲目冲高,注意专业的冷热搭配,形成合理梯度。
- 梯度填写,“稳冲保原则”:第一个志愿可以冲一冲,第二个志愿稳一稳,第三个志愿保一保。
其他建议
- 选择本省市区的招生院校:一般来说,本省区市的院校在征集志愿中投放的计划较多,成功上岸的几率更大。
- 确认录取条件:在填报征集志愿前,确认自己是否符合录取条件,避免因不符合要求而失去机会。
征集志愿有哪些注意事项
征集志愿是高考录取过程中为未被录取且符合条件的考生提供的一次重要机会。以下是一些关于征集志愿的注意事项:
征集志愿的基本信息
- 定义:征集志愿是指在每一批次录取结束后,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将未满额的院校和余缺计划数向社会公布,供尚未被录取并达到录取要求的考生进行选报。
- 填报时间:征集志愿的填报时间通常在每个批次录取结束前的两三天进行,具体时间通过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网站或指定渠道发布。
- 填报条件:只有未被录取且符合征集志愿条件的考生才可以填报征集志愿。已被录取的考生不能填报征集志愿。
征集志愿的填报技巧
- 查询录取结果:在填报征集志愿前,考生应先查询自己的录取结果,确认是否未被录取。
- 关注官方信息:考生需密切关注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公布的征集志愿信息,包括缺额院校、专业名称和缺额计划数等。
- 合理安排志愿梯度:在填报志愿时,考生应根据“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垫一垫”的原则,合理设置志愿梯度,避免盲目冲刺热门高校。
- 考虑专业录取要求:考生在填报征集志愿时,应结合体检结果、高校招生章程选择合适的学校和专业,避免因不符合专业要求而被退档。
征集志愿的常见误区
- 误区一:所有征集志愿都会降分录取。实际上,有的专业录取分数可能比常规志愿更高,考生应避免盲目填报。
- 误区二:征集志愿可以随时填报。征集志愿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考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填报,逾期则视为自动放弃。
- 误区三:被征集志愿录取后可以退档调换。一旦被征集志愿录取,考生将不能退档调换,需慎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