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奠基人主要有张钹院士和王湘浩院士。他们不仅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还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钹院士
早期研究与国际合作
- 中年转型:张钹在1978年因清华大学院系调整,从自动控制转向人工智能研究,时年43岁。他在访美期间,率先发现数学与人工智能结合的广阔前景,并与安徽大学的张铃教授合作,发表了中国的第一篇人工智能学术论文。
- 国际合作:张钹通过国际合作,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学术地位,1983年和1984年,他和张铃在国际人工智能大会上发表论文,并获得了欧洲人工智能奖项。
科研与教学成就
- 实验室建设:张钹领衔组建了清华大学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并购置了中国第一台进口机械臂,为中国的工业智能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 人才培养:张钹在清华大学教书六十余载,培养了近百名博士,被誉为“桃李满天下”,为国家输送了大量高科技人才。
对人工智能的看法
张钹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必须迈向对现实三维世界的深刻理解,强调了人机结合的重要性。他对中国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持谨慎乐观的态度,认为需要在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上进行更多探索。
王湘浩院士
早期研究与倡导
- 早期研究:王湘浩早在1958年就开始研究人工智能,并在国内率先倡导人工智能的研究,举办了全国人工智能讨论班,成立了全国人工智能研究会。
- 基础理论贡献:他在定理机器证明的归结方法上做出了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广义归结方法,为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术影响与教育贡献
- 学术影响:王湘浩的学术远见卓识使他成为国内学术界的共识,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方向上的研究。
- 教育贡献:他在吉林大学创建了计算机科学系,培养了大量学生,其中包括许多后来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对人工智能的看法
王湘浩强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是在人机结合的高度融合方面。他对中国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认为中国在这一领域有巨大的潜力和机遇。
早期研究与发展
科技计划与人才培养
- 863计划:1986年,中国启动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在智能计算机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培养了大量人才。
- 学术机构建设: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建立了多个重点实验室,推动了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
科技政策与社会影响
- 政策支持: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产业发展。
- 社会影响: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医疗、教育到交通、养老,人工智能的应用正在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张钹院士和王湘浩院士在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张钹通过中年转型和国际合作,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王湘浩则通过早期研究和基础理论贡献,奠定了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基础。两人的努力为中国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hinese Associ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成立于哪一年?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hinese Associ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CAAI)成立于1981年。该学会是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学会,经国家民政部正式注册,是全国性4A级社会组织,挂靠单位为北京邮电大学。它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正式团体会员,具有推荐“两院院士”的资格。
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顶级会议有哪些?
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顶级会议包括:
-
中国国际人工智能大会(CIAI):
- 时间:2025年10月28-29日
- 地点:中国上海
- 主办单位: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联盟、上海人工智能学会
- 承办单位:博励会展集团、i智时代
- 内容:涵盖AI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等相关技术产品的展示,设立奖项及评选维度,促进人工智能相关企业间的国际交流、展示与合作。
-
中国具身智能大会(CEAI 2025):
- 时间:2025年3月28日至30日
- 地点:北京海淀区朗丽兹西山花园酒店
- 主办单位: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
- 承办单位:CAAI具身智能专业委员会(筹)、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
- 内容:聚焦具身智能的前沿趋势与未来发展,汇聚国内外顶级专家学者,推动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的深度交流合作。
-
IEEE/CVF计算机视觉应用冬季会议(WACV 2025):
- 地点: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
- 内容:全球计算机视觉及机器学习领域的知名学术会议,吸引全球顶尖计算机视觉及人工智能研究团队及专家参与。
-
香港创新科技大会:
- 地点:香港
- 主办单位:联想集团
- 内容:探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现状及挑战,展示人工智能在文化、教育、旅游、制造等各行业的赋能成果。
中国政府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政策是什么?
中国政府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政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推进“人工智能+”行动
- 政策背景: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
- 具体措施:包括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产业赋能与转型升级
- 政策背景:政府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传统行业,以期实现转型升级。
- 具体措施:重点支持大模型的发展和在垂直领域的应用,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形成新型的生产力。
构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
- 政策背景:加快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为AI研发提供底层支持。
- 具体措施:包括加快5G、千兆光网、物联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增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
赋能实体经济与中小企业
- 政策背景:推动AI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
- 具体措施: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鼓励企业应用AI技术优化生产流程,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
优化创新生态与制度保障
- 政策背景:加强AI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数据确权、交易规则,促进高校与企业的技术成果转化。
- 具体措施:试点建立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框架,防范技术滥用风险,增设人工智能相关学科,扩大硕士、博士培养规模。
深化国际合作与开放
- 政策背景:人工智能治理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中国在2023年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强调了“以人为本”和“智能向善”的理念。
- 具体措施:寻求与其他国家,尤其是日本在内的进一步合作,确保人工智能应用的公平性、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