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否实行新高考制度是许多考生和家长关心的问题。以下将详细解答山西新高考的实施时间、考试科目和模式、录取方式及其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
山西新高考的实施时间
实施时间
- 山西新高考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到2025年正式实行新高考制度。
- 2025年是山西省新高考制度的首届实施年份。
适应性演练
为了确保新高考制度的平稳落地,山西省在2025年1月至4月期间组织了一次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演练。
山西新高考的考试科目和模式
考试科目
- 山西新高考实行“3+1+2”模式,其中“3”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全国统一考试科目;“1”为物理或历史中选择一门;“2”为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中选择两门。
- 外语科目考试包括笔试和听力两个部分。
考试模式
- 考试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统考科目成绩和三门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组成,总分750分。
- 选择性考试科目采用等级赋分制,确保不同科目之间的成绩具有可比性。
山西新高考的录取方式
录取批次
- 普通类录取分为本科提前批、普通本科批、普通专科(高职)提前批和普通专科(高职)批四个批次。
- 艺术类和体育类录取也分批次进行,分别设置相应的批次和志愿。
志愿填报
- 志愿填报采用“院校专业组”模式,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院校和专业。
- 志愿填报时间一般在高考成绩公布后进行,考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网上填报志愿。
山西新高考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
对学生的影响
- 选科灵活性:新高考模式允许学生在物理、历史中选择一门,再从四门中选两门,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
- 综合素质评价: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将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 适应性演练:适应性演练帮助考生熟悉新的考试和录取流程,提高应试能力。
对教师的影响
- 教学方式转变:教师需要从“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 课程和教材更新:新高考要求教师熟悉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 管理职责增加:新高考模式下,教师除了教学外,还需承担一定的管理职责,如选课走班的管理。
山西新高考制度自2022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2025年正式实行。新高考采用“3+1+2”模式,考试成绩采用等级赋分制,录取方式采用“院校专业组”模式。新高考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但也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山西新高考改革从哪一年开始实施的?
山西新高考改革于2022年开始实施,具体改革措施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推行,2025年将首次按照新的高考模式进行考试,采用“3+1+2”模式。
改革背景
- 改革启动时间:山西省新高考改革于2022年正式启动,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实施。
- 改革目标:旨在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高校考试招生体制机制。
改革内容
- 考试科目:新高考采用“3+1+2”模式,其中“3”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科目,“1”为首选科目(历史或物理),“2”为再选科目(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选择2门)。
- 志愿填报:从2025年起,考生填报普通高校招生志愿将采用“院校专业组”模式,提高志愿精准度。
- 录取方式:新高考改革还将取消录取批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的统一录取模式。
山西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有哪些具体要求?
山西省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有以下具体要求:
思想品德
- 考察内容: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成长表现,包括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诚实守信、仁爱友善、责任义务和遵纪守法等。
- 记录重点:参与党团活动、有关社团活动、公益活动的次数、持续时间等情况。
学业水平
- 考察内容: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兴趣和毅力、学科特长和优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情况。
- 记录重点:各门课程修习、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选修课程内容和成绩、研究性课程学习经历与创新成果、优势学科学习等情况。
身心健康
- 考察内容: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身体机能、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的发展表现等。
- 记录重点: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主要结果、体育运动特长项目、参加体育运动的经历和效果、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表现等。
艺术素养
- 考察内容: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的能力等。
- 记录重点:学生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书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兴趣特长,参加艺术活动的经历和成果等情况。
劳动素养
- 考察内容:学生参加课内外劳动的过程和结果等。
- 记录重点: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以及价值体认情况。
社会实践
- 考察内容: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研学实践活动等社会生活中动手操作、体验经历等。
- 记录重点: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次数、持续时间、形成的作品、调查报告。
方法与程序
- 写实记录:教师指导每位学生客观记录集中反映综合素质主要内容的具体活动,收集相关事实材料,登录系统及时填写成长记录。
- 整理遴选:每学期末,教师指导学生对写实记录的材料整理、分析、遴选,将最能反映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最具代表性的活动记录、典型事实材料以及其他有关材料,采用电子文本形式进行记录。
- 公示审核:遴选出来由高中学校统一录入的内容(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除外)必须于每学期末公示。公示一般在班级范围内进行,校级以上的奖励可在学校范围内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5个工作日。班主任及有关教师要对公示后的材料进行审核签字。
- 导入系统:学校公示无异议的信息由普通高中学校在规定时间内上传至信息管理平台。客观数据由相关部门审核后统一导入信息管理平台。学生每学期对信息管理平台中的信息进行网上确认,如有异议,可以向学校提出更正申请。
- 形成档案:学生高中毕业前,信息管理平台根据过程性记录和数据自动生成学生综合素质记录电子档案,同时由学生本人撰写自我陈述报告,并提请教师为其撰写简要评语,最终形成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档案。
山西新高考改革对高校招生选拔方式有哪些重大调整?
山西新高考改革对高校招生选拔方式进行了多项重大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考试科目模式的改变:
- 山西高考将实行“3+1+2”模式。其中,“3”指的是语文、数学、外语3门全国统考科目;“1”是指物理或历史2门科目中选择1门作为首选科目;“2”是指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科目中选择2门作为再选科目。
-
成绩构成和等级赋分:
- 考生的文化总成绩由3门全国统考科目成绩和3门选考科目成绩构成,满分75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和首选科目(物理或历史)使用原始成绩计入总成绩,每门满分150分;再选科目(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采用等级赋分,转换后计入总成绩。
-
志愿填报和投档方式的调整:
- 志愿填报单位由“院校”改为“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包含若干相近专业。考生需满足组内所有专业的选考要求方可填报。投档方式也相应调整,普通类按照首选历史、物理科目组合分别投档录取,艺术类、体育类统一投档录取,不区分首选科目。
-
高校招生计划的编制:
- 普通类招生计划按照物理科目组合、历史科目组合分别编制;艺术类、体育类招生计划不分物理科目组合、历史科目组合,统一按艺术类或体育类编制。招生院校以“院校+专业组”模式编制招生计划。
-
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
- 高校招生录取将参考高中阶段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考生。这意味着高校在选拔人才时,不仅看重考试成绩,还会综合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