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已经实行了新高考政策。以下是关于该政策的详细信息。
山西新高考政策的具体内容
考试模式
山西省从2025年开始全面实施“3+1+2”模式。其中,“3”为语文、数学、外语(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中的一种,含听力)3门统考科目;“1”为物理或历史2门首选科目;“2”为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再选科目中的2门。
这种模式旨在扩大学生的选择面,促进学生个人兴趣和特长的发展,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成绩构成
考生文化总成绩由3门全国统考科目成绩和3门选考科目成绩构成,满分750分。全国统考科目每门满分150分,选考科目每门满分100分。再选科目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地理以等级转换分数计入总成绩。
等级赋分制度解决了不同科目难度差异带来的不公平性问题,确保了考试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录取方式
山西省普通高校招生按照物理科目组合、历史科目组合两类分别编制招生计划、分别划线、分别投档。录取采用“院校专业组”方式,实行平行志愿录取。这种方式增加了考生的选择机会,提高了录取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山西新高考政策的实施时间和背景
实施时间
山西省的高考综合改革于2022年启动,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2025年整体实施新高考政策。
这种逐步推进的改革方式有助于确保政策的平稳落地和有效实施。
背景
改革的背景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旨在建立符合人才培养和选拔规律、顺应新时代要求的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这些政策文件为山西省的高考综合改革提供了指导和依据,确保了改革的合法性和科学性。
山西新高考政策的影响
对学生的影响
新高考政策扩大了学生的选择面,促进了学生个人兴趣和特长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这种改革模式更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对高校的影响
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确保录取的公正性和科学性。这种改革模式有助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对社会的影响
新高考政策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通过多元化的人才素质结构和多样性的考试方式,构建更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人才培养体系。这种改革模式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提高社会整体的教育水平。
山西省已经顺利实行了新高考政策,该政策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2025年整体推进。新高考政策采用“3+1+2”模式,实行等级赋分制度,录取方式采用“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录取。这些改革措施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科学选拔人才,维护社会公平,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山西新高考改革的具体实施时间是什么时候
山西新高考改革的具体实施时间如下:
- 启动时间:山西省新高考改革于2022年正式启动,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 首次高考时间:2025年,山西省将首次按照新高考改革方案进行高考,采用“3+1+2”考试模式。
山西新高考改革对考生和高校有哪些影响
山西新高考改革对考生和高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以下是对这些影响的详细分析:
对考生的影响
-
选科组合多样化:
- 新高考采用“3+1+2”模式,考生需要在物理和历史中选择一门作为首选科目,再从化学、生物、政治、地理中选择两门作为再选科目。这种模式提供了12种不同的选科组合,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未来职业规划进行选择。
-
考试时间和科目调整:
- 语文、数学、外语仍为全国统考,物理/历史及再选科目由省级命题,考试时间分散至高三全年,减轻了集中备考的压力。
-
录取规则变化:
- 高校专业对选科提出明确要求,例如临床医学类需“物理+化学”,历史学类需“历史+政治”。考生需提前了解目标院校的选科要求,规划自己的选科组合。
-
综合素质评价:
- 新高考引入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涵盖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艺术素养等维度。考生的综合素质将成为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
-
志愿填报方式调整:
- 志愿填报单位由“院校”变为“院校专业组”,考生需满足专业组的选科要求方可填报。平行志愿数量从6个增至10个,降低了滑档风险。
对高校的影响
-
专业设置和招生需求:
- 山西省提出高校改革,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占比将达到55%。高校需要优化专业设置,淘汰与市场需求脱节的专业,增设新兴理工农医类专业,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
选拔人才的多样性:
- 新高考模式增加了考生选择的多样性,高校在招生录取时更加注重考生选考科目与专业培养的契合度。部分高校可能会对优势学科或特色专业提出明确的选科要求。
-
综合素质评价的引入:
- 高校在招生录取中将更加关注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这要求高校在招生过程中不仅要考察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艺术素养等方面的表现。
-
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
- 高校需要根据新高考模式调整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新高考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山西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山西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考试科目设置
- “3+1+2”模式:
- “3”:语文、数学、外语(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任选1门),每门满分150分。
- “1”:物理或历史,考生须选择其中1门,满分100分。
- “2”: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科目中任选2门,满分200分(每门满分100分,采用等级赋分制)。
成绩组成
- 文化总成绩:由3门全国统考科目成绩和3门选考科目成绩构成,满分750分。
- 等级赋分制:适用于再选科目(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地理),转换规则为将考生的原始分划分为A、B、C、D、E五个等级,再按照等比例转换规则转换为100—86、85—71、70—56、55—41和40—30这5个分数区间。
志愿填报和录取
- 志愿填报单位:从“院校”改为“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设置6个专业志愿和是否服从专业调剂志愿。
- 投档办法:普通类按照首选历史、物理科目组合分别投档录取;艺术类、体育类统一投档录取,不区分首选科目。
- 批次设置:普通类共设置4个批次(提前批、本科批、专科提前批、专科批),艺术类和体育类也分别设置4个和2个批次。
高校选考要求
- 选考科目要求:考生填报志愿时须符合所报考院校专业组的选考科目要求。提出1门再选科目要求的院校专业,考生必须选考该科目方可报考;提出两门再选科目要求的,考生需同时选考这两门科目。
综合素质评价
- 综合素质评价: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重点考查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