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以下是其主要历程:
- 起步阶段(1978-2000年) :
-
1978年,“智能模拟”被纳入中国国家研究计划,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
-
1979年,中国自动化学会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专业委员会成立,1981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成立,1986年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专业委员会成立,这些学术团体为人工智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人工智能研究主要集中在符号主义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一些世界级的成果,例如数学家吴文俊利用计算机进行机器定理证明,并开创了“吴方法”。
- 863计划阶段(1986-2000年) :
-
1986年,中国启动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著名的“863计划”。该计划涵盖了智能计算机等高科技领域,为后来的科研成果奠定了基础。
-
在“863-306”主题下,中国在高性能计算机、智能接口、智能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培养了一大批进入国际高技术前沿的计算机人才,并为曙光、汉王、中科星图、科大讯飞、寒武纪等高技术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源头。
- 产业化与应用阶段(2000-2010年) :
-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在这一时期开始重视人工智能的产业化应用,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如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等。
-
2012年至2019年间,人工智能开始逐渐渗透到行业应用之中,伴随着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等技术的成熟,“AI四小龙”(指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科大讯飞)的崛起便是在这一时期。
- 政策推动与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 :
-
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人工智能的发展,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旨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加快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
2017年出台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目标在于到2025年初步建立相关法规和伦理规范,推动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
-
截至2023年,中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规模达33278亿元,比1991年增长233倍,年均增长18.6%,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家。
-
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不断扩展,行业发展逐渐向产业化阶段转型。自2014年起,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逐年攀升,至2023年企业总数已超过4500家,核心产业规模接近6000亿元人民币。
综上所述,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起步、发展到成熟的过程,不仅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突破,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展现出了强大的潜力和活力。未来,随着政策的持续支持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并在更多领域实现应用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