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塔尔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重要寺庙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三绝——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而闻名。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酥油花
制作工艺
- 材料与技术:酥油花是用酥油(从牛奶或羊奶中提炼出来的黄油)制作而成的雕塑艺术。制作时,僧人们需在寒冷的环境中进行,以免酥油融化。酥油花的制作需要极高的技艺和耐心,每一位酥油花大师都是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才得以掌握这一技艺。
- 制作过程:酥油花的制作过程包括熬制、提炼纯净酥油,揉成膏状,调配酥油颜料,制作骨架,塑形,最后用铁丝固定在木板或盆内。整个过程中,艺僧们需不时将手浸泡在冰水中,保持手指冰凉,以确保酥油花的成型。
艺术特点
- 形象逼真:酥油花具有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精巧玲珑等特点。题材内容广泛,从庄严肃穆的佛国仙境到烟火人间的民俗百态,无所不包。
- 宗教意义:酥油花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宗教供养的重要形式。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酥油花灯会盛大开启,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信教群众及游客前来观赏。
壁画
制作类型
- 布面画、壁面画和板面画:塔尔寺的壁画制作类型多样,包括布面画、壁面画和板面画。内容多为佛教故事、历史故事、阴间神鬼故事、善恶因果故事、佛像、人物画、动植物画等。
- 绘制技法:壁画以多姿的形象、丰富鲜艳的色彩、精湛古朴的风格、娴熟高超的画技、别具一格的画面而著称于世。画师们使用矿物颜料,色泽艳丽、经久不变。
文化价值
- 宗教与艺术结合:壁画不仅是宗教教育的重要工具,也是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珍贵资料。每一幅壁画都是一个故事,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 历史见证:壁画内容多取材于佛经故事和黄教诸密乘经典,画面情节属黄教内容,人物层次多属密乘教义。壁画的展现形式有三种,布面画是将画在经过加工处理的白布上绘制好,然后根据所放置墙面的大小做木框,镶嵌在墙壁上。
堆绣
制作工艺
- 材料与技术:堆绣是用各色棉布、绸缎剪成所设计的各种图案和形状,精心堆贴成一个完整的画面,然后用彩线绣制而成。堆绣分平剪堆绣和立体堆绣两种。
- 制作过程:堆绣的制作过程包括图案设计、剪裁、堆贴、绣制,个别图案部分上色等。以堆贴为主,绣制为辅。立体堆绣在剪的图像内垫上棉花或羊毛使图形凸起,然后粘绣在对称的布幔上。
艺术特点
- 色彩鲜艳:堆绣以其色彩鲜艳、层次分明、形象生动而著称。堆绣题材以表现佛的各种活动为主,单幅多为各种佛、菩萨、护法神等图案,联幅画面多为佛教故事和神话故事。
- 立体感:堆绣作品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真实感,常常描绘的是宗教故事或是吉祥图案,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塔尔寺的艺术三绝——酥油花、壁画和堆绣,不仅展示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藏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多种措施的实施,塔尔寺不仅为传承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促进了藏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青海塔尔寺的壁画艺术有哪些独特之处?
青海塔尔寺的壁画艺术具有以下独特之处:
-
颜料独特:壁画颜料采用石质矿物,色彩鲜艳且经久不变,使得壁画在历经岁月后依然保持其原有的艳丽色彩。
-
画风浓郁的印藏风味:塔尔寺的壁画属于藏传佛教画系,带有浓郁的印度和西藏的艺术特色,与汉族绘画风格有所不同。
-
内容丰富且宗教性强:壁画内容大多取材于佛经和黄教诸密乘经典,画面情节和人物主次多属密乘教义,展现了深厚的宗教内涵。
-
制作工艺精湛:壁画分为布幔画、墙壁画和木板画三种类型,制作过程中线条挺劲有力,疏密穿插得体,表现质感和塑造形象达到极高水平。
-
保存完好且数量众多:塔尔寺现存有一千多幅壁画,这些壁画镶嵌在寺院的每一处角落,保存状况良好,展示了塔尔寺丰富的艺术遗产。
塔尔寺的转经筒有哪些讲究?
在塔尔寺,转经筒是一种重要的宗教法器,具有深厚的宗教意义和丰富的讲究。以下是一些关于塔尔寺转经筒的讲究:
-
手持姿势:握住手摇式转经筒时,大拇指应平放,与其余四指握在一起,且大拇指不能冲上握柄。这种姿势可以避免被视为对佛菩萨的不敬。
-
转动方向:转经筒时必须顺时针转动,这是藏传佛教的传统礼仪,象征着对佛法的祈祷和顺缘的积累。逆转转经筒则被视为不吉利。
-
转动速度:转动转经筒时应保持平稳、缓慢,避免急躁。过快或过慢的转动都可能影响内心的平静和修行的效果。
-
念诵真言:在转动转经筒时,信众通常会念诵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以增强祈祷的效果。每转动一圈转经筒,相当于念诵一遍经文。
-
避免触摸经文:转经筒内部装有经文,信徒在转动时不应触摸这些经文,以示对佛经的尊重。
-
放置方式:如果将转经筒作为纪念品带回家,应将其放置在清静、干净的地方,避免与其他金属饰品摩擦,定期用柔软布料擦拭以保持其清洁。
青海塔尔寺的酥油花制作技艺有哪些步骤?
青海塔尔寺的酥油花制作技艺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艺术,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
扎骨架:艺僧们首先用草束、麻绳等材料扎出各种形状的骨架,作为后续创作的基础。
-
做初坯:将旧酥油与草木灰混合,反复捶打,制成一种名为“加莫勒”的特殊材料。然后,掌尺师傅会对初坯进行细致校正,确保其形态与构思相符。
-
敷塑:艺僧们将纯净的白酥油与各种矿物颜料混合,调制成多种颜色的酥油。他们用这些彩色酥油在初坯上进行修饰,勾勒轮廓、填充色彩、塑造细节,并进行饰金描银、点缀晕染等精细处理。
-
安装:将各个部分的酥油花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并进行调整,以确保观赏者在不同位置都能获得**的观赏视角。